林风眠《读书仕女》,作于1978年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林风眠是一座令人景仰的高山。这位世纪的先驱者,为创造融中西绘画之长而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执着地奋斗一生,树立了世界公认的独特地位。
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林风眠的一幅《四美图》(69.5×69.5厘米),以820万元人民币成交,在当时颇为引人瞩目;2010年11月,林风眠的另一幅《五美图》(68×68厘米),又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以106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槌,创造了林风眠单件人物画的最高纪录。据媒体报道,此画曾以560万元购入,一年后净利润295万元,年收益率达53%,成为收藏界内外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今天,越来越多的藏家认识到:拥有林风眠的画作尤其是仕女图,不仅是一种荣耀、品位和身价的象征,而且体现了艺术品投资的眼光。
林风眠原名凤鸣,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祖父是石匠,父亲是画师。他继承了祖父锲而不舍的精神,接过父亲手中灵巧的画笔。1919年,林风眠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和深造西方绘画,打开了艺术视野。1925年初学成回国,经蔡元培力荐,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校长之职。1928年,又创办了国立杭州艺专,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和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77年定居香港,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至1991年病逝,成为享有国际声望的中国画家之一。
林风眠的作品,早期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伤鸟》等。这些作品产生于祖国苦难深重的现实背景,与其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康德、叔本华哲学,以及在欧洲留学期间个人生活上所遭遇的不幸有直接的影响。这些作品充满憧憬与追求,呼唤友爱和人性。
林风眠在画山水、花鸟、静物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女性题材人物画。他对女性之美情有独钟,甚至到了晚年,仍孜孜不倦,不断创新。这些新型的仕女图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为中国现代美术百花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一、寓意之美
林风眠的“新仕女图”,广泛吸收西方古典艺术、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营养,将西方大师的精髓与中国汉唐艺术及民间美术,恍若梦境般地交融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诗人般的气质与清醒的理智,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革新中国画的百年求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开拓性劳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林风眠笔下的女性,无论容貌还是气质,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仕女画或近代“月份牌年画”,从古装仕女到现代佳丽,从戏曲舞台的女性形象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人,都是那么纯洁、优雅,充满生命的律动,既有东方女性的古典美,又蕴涵现代女性的韵味美,展示出迷人的风采,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阴柔之美的形象符号。
事实上,这是林风眠人格魅力的艺术再现,同时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之光。这不仅与他的坎坷人生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他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长期不被人们理解有关。林风眠笔下的“新仕女图”,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形象诠释。尽管她们总是带着淡淡的、隐约的忧郁,但自然、单纯、真实,犹如一泓山泉,清澈见底,流动着永恒的美妙,令观者灵魂净化、情感升华、邪念消失。
林风眠从六岁开始学画,据他回忆,有一个“贫穷悲惨的童年”,虽然后来“少年得志”,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孤寂和坎坷中度过的,挫折和不幸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但是,林风眠却无怨无悔地把生命的全部奉献给了艺术,实现了早年“我个人是始终要以艺术运动为标志”的诺言。林风眠曾深为感慨地表白:“美像人间的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吹尽黄沙始见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艺术观念的更新,历史终于给予了他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以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