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拓印干旱:王南溟的理论与实践
拓印干旱:王南溟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马琳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2-05-21

王南溟 《拓印干旱》

王南溟因其尖锐的批评而被称为中国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的阐释者和推动者。同时,王南溟也是一位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自1989-1992创作《字球组合》后,王南溟的创作开始了新的转向,那就是有关艺术与社会的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呈现。正如高岭在《作为思想延伸的艺术》一文中认为王南溟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待社会文化问题的态度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具体分析了王南溟在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方案,如《BP机装置》(《牵着线的风筝》),《Internet通道》,并评价其作品“是对社会进行批判和理解的出发点,而他选择的媒介,正好是体现其思想的理想延伸物。”王南溟的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理论和策展中。

在《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一书中,王南溟明确提出了“艺术是一种舆论”的观点:“这种具体问题的言说,更准确地说是批评,让艺术最终成为舆论。”王南溟认为从艺术史的概念来讲,当代艺术不是为绘画而绘画的艺术,不是为现成品而现成品的艺术,不是为图像而图像的艺术,也不是为新技术而新技术的艺术,而是前卫艺术史中的更前卫艺术,是为舆论的批评性艺术。在《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一书中,王南溟以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极有争议的行为艺术、装置和摄影作品为例,解释中国当代艺术是如何从审美转到社会政治批评及这种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提供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并通过其策划的展览案例对“批评性艺术”做了更详尽的阐释。

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艺术要介入中国问题情境,十几年来一直是王南溟“批评性艺术”的话题。让中国当代艺术回到“中国问题情境”是王南溟为了批判“中国符号”的艺术的一种策展实践。也就是说,王南溟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解读及其策展都是在强调中国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中国符号。具体到创作来说,自1990年代晚期,王南溟的创作实践也是伴随着他的理论思考而深入的。有关生态问题的创作思考就有《沙尘暴》方案,让沙尘暴直接吹到涂有胶水的亚麻布上而将风沙状况固定下来,期间还包括《太湖水》和《拓印干旱》,都是反映“中国问题情境”的作品案例。《太湖水》完成于2007年,是对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的一次介入,王南溟把白色的丝绸和纱布放在蓝藻爆发的太湖水中染,结果白色的丝绸和纱布都变成了绿色。这样一件观念作品,以被污染的太湖水、丝绸和纱布作为材料,来讨论中国的水污染问题,也是讨论中国的社会问题。吴味在《问题主义抽象——以王南溟《太湖水》作品为例》一文中从“问题性抽象”的角度对王南溟的这件作品作了阐释,他认为可以把王南溟《太湖水》作品中的主要部分——被蓝藻污染了的绿色斑斑的真丝面料和绿沙布看成是“抽象艺术”。“这种‘抽象艺术’已经和既往的元抽象艺术有了本质的不同。它不是形而上‘冥想’的,而是社会问题(事件)‘聚焦’的;它不仅仅是‘美学叙事’的,同时还是‘社会学叙事’的;它不是‘表现’的形式主义,而是‘观念’的形式主义(它在社会问题的语境中呈现出观念批判性。由于每一颗蓝藻都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所以单纯的‘蓝藻污染的白色真丝面料和白纱布’也可以提示出特定的社会问题,形成特定的文化批判的观念)。”

《拓印干旱》是王南溟从1990年代晚期到2009年最终实施而成的一件观念作品,同样反映的也是中国的生态问题。2009年2月,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曾经作为郑州人“大水缸”的西流湖,在几十年未遇的罕见旱情中,西流湖的湖底已经完全干涸,湖底裂出一道道裂纹。王南溟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干旱用拓印的方式固定下来,从而把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成为王南溟讨论中国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在此,水墨、宣纸、干裂的土地成了创作的材料,作品呈现出来是一块块带有裂痕的水墨抽象画。传统水墨材料的规定性在此已失去了意义,也使艺术发生了转折。水墨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个黑白关系的、线条的、块面的形式上面的描述,是一个聚焦社会问题的物质痕迹。裂痕变成了碎片与自然肌理,画面的描述以碎片的方式来呈现。由于这件作品也是讨论了社会问题,所以作品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形式主义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水墨抽象画,而是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反映“中国问题情境”的一件观念艺术作品,也是王南溟所说的“艺术是一种舆论”。

《拓印干旱》展览于2012年5月26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本次展览以架上、影像和部分新闻资料的方式展出。架上部分展出的是拓印的水墨作品,影像是关于作者在现场拓印的过程记录,还有媒体报导的部分关于干旱的新闻资料和图片。作品虽然已经完成,但干旱还在继续。近几年来,关于干旱的报导每年都会发生,像鄱阳湖、云南、贵州等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所以,如果我们不从“中国问题情境”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作品,就很难理解作者创作《拓印干旱》的目的与意义。同《太湖水》一样,这些作品都不只是视觉的呈现,而是要用这些作品来说明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艺术是一种舆论的方式。正如王南溟一再说的,在一个问题不断出现的国家,让讨论社会问题成为艺术的关键词,哪怕是艺术家们都认为不是艺术的东西而给予一种艺术的说法。有了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才具有了跨国对话的基础,因为这是一种从中国内部生长出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中国的问题情境和本土生长的根,而不是插在西方花瓶中的中国花。

关键字:拓印干旱,王南溟,理论,实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