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先的作品给人一种低调内敛,但是一眼难忘的印象。他的画笔描绘出来的如同来自外星球的小生命,带着淡淡的忧郁,沉默,倔强还有纯真。在试图引起日渐麻木丧失触须的地球人的注意。他们在说故事,述衷肠,表情绪,提醒我们向一去不复返的或美妙或模糊或晦涩的童年致敬。
1.此次个展命名为“向童年致敬”,你对童年的记忆清晰吗?你对童年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跟普通人一样,越长大就越模糊,仅存不多的老照片和儿时用过的旧物件是偶尔被翻起的记忆线索。对现在我而言童年是一种意犹未尽,同时也是一种妄想。曾经觉得有很多事情还可以回头去做,比如找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故地重游,爬爬山或者游游泳什么的,但几乎是不可能了,旧时的朋友如今已经找不回那份曾经熟悉的感觉,丢失了某种精神的共通性,物是人非啊。怀念童年其实更是一种精神的失落。特别想借此个展的机会向童年表示敬意是因为童年有一种珍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追寻和缅怀,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精神追求。
2.你的童年记忆和经验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小时候因为个子比较小的原故,要么被忽视要么就受同龄孩子的欺凌,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卑内向、胆小沉默的性格。有点孤僻,但不会因此觉得世界有什么不好,因为学习成绩还不错,经常获奖,父母的期望很高,对我有点溺爱,虽然家境不好,但基本上我想要什么都可以获得满足,所以内心是比较快乐的。正因为从小家庭环境比较和睦朴实,长大至今我都还感觉童年是开心美好的。现在回头想想,童年的空白和单纯是可以接受一切的,它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了人的性格和未来的价值取向,对我来说也是如此。孩童这种纯真的可塑性启发我将其作为某种被加强的特征符号融入创作中,在结合现实的情感表达时,它形成某种似是而非的怪异图像让我着迷。
3.作为一名80后,飘一代,这个大环境对于你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上一辈艺术家给你怎样的感觉?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什么?
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加上被边缘化的职业状态,我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种无奈的疏离感,但这未必是坏事,这种感觉不会影响我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网络或书籍更客观的了解这个世界。相对于艺术界这个范畴,我更关注那些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崇尚自由人权并且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比如艾未未、韩寒、梁文道等等都是我非常钦佩的艺术家和文化人,从他们身上感受最深刻的是他们对世界赤诚的态度。
4.你在广州美院是国画专业的,为什么现在选择了油画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呢?
大学读的国画专业并不是我选择的初衷,当初是因为高考的专业分数比较低,怕报了热门的油画专业会被刷下来,所以委曲求全报了那年相对冷门的国画。选择油画作为创作材料主要是因为它比较方便,容易上手,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自画。大学为了能更自由自在的画画,我还专门在校外自己租房子住,直到大三积攒了一些作品,然后在学校的活动中心策划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展,得到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心里一高兴就坚持下来了。我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当然不会咬着油画不放,也在尝试着版画,丙稀还有雕塑等等其他材料的创作。每一种不同的材料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知识,从熟知它们的特性到如何很好的把握运用,这个过程是我感兴趣的。
5. 作为一位艺术家,你是怎样平衡现实生活的繁琐和创作需要的相对平静的状态?
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以前相对比较感性,认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倾心打理,它仅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味剂在被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呈现,像我的业余爱好一样,比较单纯。后来问题出现了,因为过于随性的生活影响了生活本身的质量也直接导致创作上的被动。人生应该要有重心和目标,艺术作为我的事业理想,应该有更多主动争取和抉择的空间,只有那样才能把艺术做得更好,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让我感受深刻。平衡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基本素养,我也在努力学习中。
艺术创作是件自由的事情,但是生活中必定有许多责任和约束,你觉得它们之间矛盾吗?你是怎么去处理的呢?
有时候挺矛盾的,需要做出艰难的取舍。我们不能企图追求一种以艺术引导生活的理想而丢失了生活的意义,生活与艺术两者可以相互矛盾也可以高度统一。还是一切由心出发,当我面对其中难题的时候,我会尽量的放松自己,心态放平衡了问题才好解决。
7.你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生活。我相信,不管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只要你真切的去感受,它总会给你发言的理由和机会。
8. 在你的艺术生涯中你有过什么困惑吗?
我的困惑更多的来自于现实生活。
9. 你会如何看待批评和质疑?
被批评和质疑是件好事,历史告诉我们,它是改良自我使社会进步的苦口良药。期待这个展览有一些不同的交流意见能让我从多角度思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