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们尝试一下关于你的行为本体讨论。你近年来的行为作品常常遵循一种方式,透过外力使身体的生理状态失控,将竭力控制失控身体的过程向观者呈现,你解释说这样你的智慧“则体现在用何种方法使身体怎样失控,并在行为中贴切地传达出思考。”
周:我在作品中竭力地去排除主观控制下的身体表演,那么让身体失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作品中强调的失控状态是理性思考后的设定,是围绕作品的观念指向有针对性的设置,而并非无逻辑的失控。例如《壹圆钱》这个作品,把一枚硬币长时间咬在牙齿间,逼迫嘴巴长大,自然会逐渐出现流口水、 恶心、流泪等身体症状,这是身体失控后的自然反应而非表演,处于不适感中的身体传递出的是我对钱与人的关系的诘问。
张:你喜欢挑战身体生理极限,但在这一次《30天—周斌计划》中,你反复提醒自己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也就是说在生活和生理上都不要处于失控的状态,不追求“失控”了,这对于你的创作是不是一个重要变化?
周:控制是为了更有创造力的“失控”。“30天计划”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挑战,30天中每天创作一件新作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相当有挑战力的游戏。我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才能有良好的创作状态,这犹如修行中的僧人。“30天计划”这件作品本身在创作逻辑上并未脱离以前的方法,但“30计划”中的许多作品却是已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的作品,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在计划开始之前我告诉自己,充分信任直觉和内心感受,不要用任何既定的理论依据去评判作品成立与否,我认为它成立它就是艺术。
张:我特别关注你的这个状态:把自己独自搁置在一个简朴、单纯清静的环境里,心智随之爆发出了充分的自由活力和智慧,创作自如、自信,所采用的形式与材料也逐渐从传统“行为”方式转变为多媒体,从实施现场发展到网络平台,你的创作因此更上一个开放的台价。
周:“30天计划”中我对自己的生活刻意封闭,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状态,和自己说话的时间多了起来,内心许多微妙的情绪会越来越变得明确。我对作品的思索开始自然地发散成一張網,逐渐涵納各種元素和手法,不断生成、延展,充满不确定的可能性。
张:你的系列作品越来越显出个性风格,沉静、内敛、精微,以细小意寓大事的趋向,这种趋向是由于你要有意识地追求较高的本体语言技术层面?
周:我比较崇尚“不言自威”、“大音希声”的境界和“静极生动”的状态。年轻时的一些行为作品,在视觉上比较直接和暴力,现在更倾向于用平静的方式去叙述哪怕是很大的愤怒,而常常这样的表述方式更有穿刺力。
张:“大音希声”是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大境界啊,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离开内容与精神单纯的形式技术问题。1997年,我在四川省图书馆旧址里的一个实验艺术活动现场认识了你,当时认为是成都热烈的行为艺术活动吸引你这位北方人到我们四川盆地来的,后来才知道你居住成都的动力主要来自家庭,因为刚出生的女儿。为生活家务,离开北京,离开宋庄,还长时期地在一家公司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应该承认90年代末,你在成都的实验艺术家群体中并不太出众,对这样的选择曾经后悔过吗?
周: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没有那么深的鸿沟吧,我甚至有些迷恋于日常的琐碎生活,喝茶、养花、打牌、陪家人,也是其乐无穷。我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丢开艺术,同样也不会让自己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想一个人必须有把握现实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我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从来没有后悔。
张:你是一个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所以会感动朴素的存在,“30天计划”成功之处还在于你善于取材于身边环境平常、朴实、偶发的事与物,有挪用“日常碎片”“微观叙事”的敏锐能力。
周:我强调创作要有感而发,我不刻意关注日常琐事或重大事件,但会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敏锐的开放状态去捕获过滤信息。
张:我一直认为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决定艺术家的创作态度,重要的是“做人”。我比较喜欢你30天计划《一粒米》这个作品,还有《行走》,历时70分钟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风格简朴,有人性的民主关怀精神和宗教般虔诚的理想气质。
周:是这样。《行者》的现场有一位50岁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结束后他告诉我说他感动的落泪了,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
张:提及一句有些过时了的“土”话:“形式美”,你的一些作品语言形式上有点美,这样的议论不会影响你对自己直觉的自信和关注“内心感受”的不确定可能性?
周:我想没有哪个视觉艺术家会丢掉对形式的思考,一定会考虑。虽然创作的冲动源于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但如何用具有创造性的形式将其恰当而充分的呈现,这始终是考验艺术家专业水准的基本命题。
张:《30天—周斌计划》中有30篇随笔,和你的30件作品一样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段,你这样写道“再过些时日,我想自己会越过这道坎,艺术观变得不那样狭隘”,现在你越过了那道“坎”么,能否简要地谈谈“变得不那样狭隘”的艺术观思想。
周:哈哈,那道坎还在翻越中,但翻越完了又会有一道新的坎在前面。“变得不那样狭隘”是说我感到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格局要大,翻越那道坎后,我希望自己获得更超脱的处世观,内在的修为决定艺术成就的高度。
201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