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内画廊树立表率</STRONG>
北京公社“寻找艺术”展览现场</DIV>
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持续走强是吸引PaceWildenstein的重要原因。仅2007年,拍卖价格超过千万元的中国当代作品就达67件,成交价格达15亿元,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总成交额更高达236.9亿元,比2006年增长29.1%,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和英国之后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
冷林是中国当代艺术裂变十年的见证者之一。他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中央美院学习美术史,读研究生时,他前后届的同学方力钧、刘小东、赵半狄已经小有名气,而冷林通过艺术评论家的身份与当代艺术产生了紧密关系,并率先将张晓刚等艺术家带到国际舞台,也因此积累了深厚人脉。
1995年,冷林担任当年刚成立的“中商盛佳”(现改名为中贸圣佳)拍卖行副总经理,并在此后两年策划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两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会。1998年,冷林策划的“是我!—90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大殿展出,但展览在开幕前突然因“手续不全”而停办,冷林也于2000年去了柏林。
就在他离开中国的那两年,北京一个叫798的地方开始受到关注。2000年12月,原798厂等6家单位整合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对原六厂资产进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产被闲置下来并陆续出租。2002年2月,在中国做艺术网站的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一些与他交往的艺术家、经纪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厂房作工作室或展示空间,北京798由此形成。到2008年年中,北京798以及附近的草场地、费家村地区已经聚集了近400家以画廊为主的艺术机构,其中包括Pace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近50家国际艺术机构的北京分部。
2002年年底,冷林回到北京,尽管此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但错过了最关键的起步阶段,他在此后几年都未获得发展机会。据艺术圈有关人士回忆,冷林最初从德国回来时,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在艺术论坛上独到犀利的发言,后来他一直在798附近找空间,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期间策划了几个展览,也是要么夭折要么反响平平的结局。3年后,他才创建了自己的空间“北京公社”—他试图建立起一种推动当代艺术的新模式—一种介于博物馆和画廊之间的新空间。
冷林的海外资源为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过去的人脉则保证了他能操作最一流的展览。独特、大手笔、魄力成为“北京公社”展览的代名词。比如他为岳敏君策划的个展“寻找艺术”,整个展览只有一件作品,而冷林为了这件作品,拆掉了“北京公社”一半的屋顶,以让自然光喷洒的光影均匀。
“事实上,因为我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我的展览会有人支持,要不然我没法这么干。”冷林说。他2005年在“北京公社”的开幕展“现实主义游戏”是诺顿软件总裁赞助的,第三个展览“只有一面墙”的赞助人是乌里·希克(瑞士收藏家,“中国当代艺术奖”发起人),而美国画商MaxProtetch则是力挺他的多年好友。
而如今出任Pace北京总裁,冷林表示也将像经营“北京公社”一样去经营Pace北京。“Pace不会与本土画廊产生太大的冲突,也不会有恶意竞争的问题出现。”冷林强调,Pace北京的到来,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与艺术市场的肯定,另一方面是为国内不专业的画廊树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