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市场是期待一个更健康的市场出现,唱衰市场就是要拨乱反正。
业外的谈艺术市场,和业内基本上两个思路。业外参照物两个:第一个是拿金融和地产市场这种大的波动来参照艺术市场。但观察过去几十年曾经发生金融崩盘的时候,艺术市场的走向跟它的大趋势变化是不一样的。股市一夜恐慌的后果就是抛售性恐慌,但艺术市场就算恐慌也没有这样的销售出路。所以它的反映是滞后和迟缓的,而且波动的量小,最大的波动量也就25—30%,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作品的波动变化是不一样的。可能好的艺术家的好的代表作会变成一个避风港。第二,很多人说现在资金撤退了,其实也不对。一定要看支撑过去繁荣的艺术市场的钱的结构发生变化没有。在欧美国家,60%-70%是老钱,老钱有自己的收藏计划。在中国基金市场,可能快钱、热钱、投机的钱占了更大的比例,它跑掉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艺术市场的交易成本没有那么大批量和快节奏。不会像股市、房地产。
而且一定不要忽略一个特别强大的力量,就是在整个艺术市场多年努力教育下,很多大的机构已经进入艺术品市场,他们已经在筹建美术馆、建投资基金、建私人理财的艺术银行部门。从业画廊,如果能够去面对这样一种新的需求,能够跟他们有一些对接的话,市场定价更趋合理,会有更多的人介入市场。
张文嘉(香格纳北京):</STRONG>影响只是一个层面上
整个市场来讲一定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有没有影响只是一个层面上。如果你看的更广,可能也是一个机会。画廊可以做的本质、艺术家的项目还是会继续做,市场也许给我们提供一个转机,一个更好的开始。另外一部分,画廊可以找自己的方向,不是说商业画廊就比学术画廊差,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是看你画廊到底想做什么样的画廊。可以做二手市场的,可以做学术的,在这个时机里面,画廊是怎么样定位很重要。
赵旭(北京保利拍卖公司):</STRONG>正是踏踏实实发展的机会</STRONG>
中国的艺术品还能在香港苏富比这种国际大拍卖中还能成交,中国当代艺术专场还能开张到81%,我觉得这证明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是经得住考验的。估价过高的流标只是一些圈外媒体在炒作。画廊就卖280万,拍卖市场中卖400万一张,不合理的价钱怎么可能成交。
艺术家涨幅过高给画廊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所以这次拍卖有些艺术家作品表现很差,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因为很多真正严肃的收藏家愿意去画廊买东西。
中国当代这一块不成熟,它本身是两三年内急速发展起来的,所以碰到金融风暴时它也是脆弱的。经典的、好的艺术品,比如像张晓刚早期作品、刘野的重要作品照样成交的很好。可能有些比如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俸正杰的八张作品,以市场价1/4的价钱成交,这个成交对他的画廊和对他自己会有一些影响,这是暂时的。经济好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品肯定还能上去的。
人一生中总有光辉美好的一段,当代画廊这两年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最美好的、最光辉、最热烈的一段时光。金融风暴到来是整个市场的新起点。有些画廊走学术这一条道,没怎么上过拍卖,没有去推这个车,那么画廊的形象和信誉都不会受到任何损害。画廊正是踏踏实实发展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和机会。
托尼(龙艺榜画廊):这是艺术产业整合和升级的契机</STRONG>
金融风暴仍处在震荡时期,对中国经济和艺术市场的实质性影响还有待观察;更多的还是对心理层面的冲击。资深画廊所经营的高端的、投资性的艺术品可能受到的信心缺失的影响较大,而中低价格的消费性艺术对海外客户的依赖较重(海外客户占60-70%),这些暴露了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内在弱点。“当龙卷风来临之时,构筑起风车!”,我认为这是艺术产业整合和升级的契机,需要把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作为完整产业链的视角考虑艺术市场可持续发展性。
现在艺术市场依赖着少数高端收藏家,市场的蛋糕小,需要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相对于美国的国内消费(70%以上的GDP),中国的国内消费仅占国民经济的15%左右,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培育才能扩大艺术市场的份额。而中国当代艺术和美学教育的匮乏是市场推广的瓶颈。其实现在学生的艺术热情就是十年以后中产阶级的巨大的艺术消费。在金融危机的时刻,应该看到本土市场的长期潜力,提高展览品质,促进观众的理解和教育,搞一些推广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项目,深入耕耘市场;同时保持对真正有才能和独创性的年轻艺术家的支持,让他们更有信心。
在资源整合方面,在市场观望期,画廊间的合作可以创造价值,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艺术是对经济最敏感的行业,行业的整合升级才能承受经济的变动不居,优化结构、创造价值保障了艺术产业链(画廊、藏家和艺术家)的长期成长性,也许是应对金融风暴的理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