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05年9月郑欣淼与李敖交谈。 江胜信
有原则让步赢来一片叫好
自1987年台湾方面允许台胞到大陆探亲以来,民间关于两岸故宫联办展览的呼声很高,200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际,这一设想更是被两岸故宫高层同时提起
但是,设想的付诸实施却一直遭遇阻力,直到去年上半年,双方才赢来了机遇——
起因是台北故宫在筹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时,由于缺少雍正朝服等重要文物,便向拥有这些文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提出借展的请求。这很快得到了北京故宫的回应和支持
面对双方交流合作的诚意,台北故宫提议,能否把原本的借展办成双方联展?这个多年来曾屡屡止于口头的提议,又在那一瞬间激活了双方心底的渴望。但与此同时,曾经的阻力又再次横在双方面前。首先是名称载示问题
说到名称,有必要交待一下历史。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30年代改为“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50年2月,北平市改为北京市,“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1951年6月又改称“故宫博物院”至今。台北故宫则成立于1965年,被台方冠名“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主体是1948年底至1949年初随蒋介石从大陆撤退时被运往台湾的部分故宫文物,自此呈现“一座宫殿、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格局
为促成雍正大展联办,两岸在名称载示上让步,一方叫“北京故宫”;一方叫“台北故宫”。在对外场合,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称呼对方,同时以“两岸故宫”的共同身份来面对公众
但在签订文物借展协议时,能否在甲乙双方中使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名称呢?台北故宫对此表示忧虑,他们认为,“台北故宫”这个称谓不是法律意义上申请注册的法人,一旦协议双方出现问题,从法律上不好界定。最后,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不涉及敏感名称的“第三方”来签署协议,即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事先授权的台湾某基金会签订协议,把展品借给基金会,该基金会再和台北故宫签约,把展品借给台北故宫。据说,海峡两岸的不少文化交流也是通过第三方来推进,这再一次显示了在文化交流大趋势下两岸人民的智慧。毕竟,交流是了解的前提,也是进一步认同的前提
影响联展的障碍一一被清除了。这时候,离2009年10月7日开幕不到一个月时间了
突然又有新麻烦。北京故宫出借的文物或包装文物的匣盒附件涉及珊瑚、象牙,郑欣淼说,这类东西要过海关,需经濒危动物保护办公室批准,其中又涉及管理陆生和海生动物的两个机构,手续较复杂,没有一定时间办不下来。但这对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可喜形势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国家有关部门特事特办,紫禁城37件国宝便一路绿灯,顺利踏上对台北故宫的“探亲”之旅
10月5日至10日,郑欣淼率团以主办方身份赴台参与展览相关活动。北京故宫郑欣淼院长和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以“两岸故宫”名义,一起为展览图册作序、开幕致词、摁下揭幕启动按钮、接受媒体访问……
来自北京故宫的雍正朝服、雍正“为君难”石印、“雍正行乐图”和台北故宫的雍正朱批谕旨、松花石葫芦砚等共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雍正,使“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展。据台北故宫提供的数据,共有70万人次游客参观了这一为期3个月的展览,创历年同期之新高,其中大陆游客约占30%。台北故宫还进行了“雍正大展观众满意度调查”,游客对展览评价极高,展览内容、展示方式满意度分别高达98%和99.3%。与展览相关的出版物销售火爆,一版再版
两岸文物界也借联展之机在台举办了“两岸故宫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约300人,其中13位是大陆专家,包括北京故宫的9位和分别来自南开大学、社会科学院、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博物馆的4位。两岸专家就书画、器物、档案等各方面观点和成果展开了充分交流
无论对普通民众,还是对专家学者,雍正文物大展的联办既是福音,也传递了一个向好信号——更多大陆公民是不是也可以像台湾同胞那么幸运,很快就能在家门口看到台北故宫的珍宝呢?
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尽管两岸故宫曾经历了漫长的冰封期,但故宫的历史并没有被割裂。这不仅在于两院的主要藏品均是清宫旧藏,更在于这些藏品以相同的文化基因注解了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文明。而赋予它们气息和性灵的故宫,也因此成为一部浓缩的文明史和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圣地
本着对文化根源的回溯、认同和呵护,在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之际,两岸故宫将共襄盛举。郑欣淼向记者透露了2010年两岸故宫合作计划:双方互派专家从事项目研究,建立视讯沟通机制,交流出版物,互换院史档案和文物目录,台北故宫将派员专程出席由北京故宫举办的永乐宣德展开幕式和“故宫学”学术研讨会,并参加以“永乐宣德”为主题的“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台北故宫还将参加北京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线的活动等
“故宫学”是郑欣淼于2003年——他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年之后从学科高度提出的概念,目的就是把故宫作为一个“大文物”来看待,不断推进对故宫的综合研究,挖掘故宫文化的深邃内涵,同时也客观上使流散在院外、包括世界各地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一个“学术归宿”
郑欣淼关于“故宫学”的主要论述汇集在他撰写的《故宫与故宫学》一书中。去年10月雍正展期间,台北出版了该书的繁体版,郑欣淼还应邀在台北政治大学作了《故宫与故宫学》的学术演讲。郑欣淼说:“不管这些文物如何珍贵,如果离开了北京故宫这个母体,必然是孤零零的。这几年,台北故宫有很多同仁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他们看得特别仔细,还会经过特许之后进入库房及其他不对外开放的区域。为什么?就是因为这里所体现的宫廷文化和所再现的历史场景,能够让文物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内容。”
“当然,北京故宫也同样需要了解台北故宫。双方的交流并非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是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要求。”郑欣淼的这个观点被“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备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印证:两岸故宫互赠礼品时,双方不约而同选择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北京是张择端的版本,台北是清乾隆时期院体画的版本。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笑道:“《清明上河图》里桥多,我们需要桥来沟通嘛。”
但愿《清明上河图》中的桥,真的可以在两岸故宫之间架起一座座通达的桥——
那时候,“聚首”的就不再只是《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有可能是《清明上河图》两个版本的原件,也有可能是分藏于两院的三希法帖、乾隆为母祝寿的泥金写本《甘珠尔》,还有可能是两院的镇馆之宝;那时候,将实现你来我往的互办展览,大陆老百姓、台湾老百姓都将享有同样的眼福;
那时候,通过更深入的交流,两岸故宫将一起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华文明的弘扬
当然,这一切决定于互信前提下的共同努力。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曾说:“经由文物的交流,提升两岸人民彼此的了解和互信,但是如果冠上了政治的话,那是什么也推不动了。”就台北故宫文物能否来大陆展出问题,台北故宫冯明珠副院长也曾表示:靠双方的智慧,总会有“适当的时机”解决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去期待那一天
这对有情而无言的两岸故宫文物,是一次成全;这对连着血脉却隔着大海的中华儿女,是一次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