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好是这家美术馆建立15周年,事实证明,它给匹兹堡带来了很多好处。大家都知道,“文化游”是目前世界旅游业的一种新潮流,出色的艺术品能让人受到感染和触动,而匹兹堡本来只是一座工业城市,现在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参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展览,它为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客流,也逐渐聚集了一些艺术家。2009年9月,匹兹堡举行声势浩大的G20峰会,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入选为举办地点之一,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此设宴款待G20成员国首脑的配偶。
一个美术馆是由政府、富人、广大公众及艺术家4个群体合作支持、共同推动的,在北京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但其他的城市比如南京、武汉未必有这样的条件,如果有一些知名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家乡来展览,也会给那个城市带来很多的好处。
《中国经营报》:安迪·沃霍尔是先创作跟“中国符号”有关的作品,然后才到中国来,短暂的中国之行对他产生了不少触动。这次你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内地,你觉得此行会给你对中国艺术的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艾瑞克·希纳: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初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后来是当代的,在美国也交了不少中国的艺术家朋友,他们会对我讲述中国的情况,所以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些了解,但真正到了这里之后,还是感到印象深刻,不只是艺术方面,一切都很奇妙,远远超乎想象。比如说北京比东京或纽约更漂亮、更酷,今年5月我还要到上海去,那儿要办世博会,我想中国不仅艺术发展非常快,社会变化也是非常快的。
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的艺术,发现最近这些年的发展是“大爆炸式”的。在当代艺术方面,美国已经有50年历史,而中国只走过了15年,这让人很兴奋。15年前,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很难公开地展示作品,或者只能到国外举办展览,而现在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布展了。我认为政府的宽松管理很明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样做可以表明国家的强大,以及文明水平的提高。
从艺术史的角度说,艺术品过去曾经跟皇室、跟国家的财富和力量紧密相联,是展示这一切的形式之一。比如在亚洲,16世纪日本武士阶层建立的城堡,外观非常漂亮,除了炫耀武力外,是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本身也可以展示他们的强大。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之后,也就是距今大约200年前左右,才产生所谓私人收藏,即民间的有钱人收罗艺术品,以不同于官方的形式收藏和展示。对中国来说也一样,以往通过官方博物馆的收藏来展示国家的实力和权威,而现在一些非营利性的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逐渐兴起,说明民间财富的丰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政府意识到艺术的积极作用,对此予以支持和肯定,是一件好事情。时尚就是复古,潮流不断反复,这没有什么新鲜的。
艺术是国际交流的捷径
《中国经营报》:近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有没有来中国展出的具体计划?考虑到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风格的特殊性,这个计划会不会受到什么阻碍?
艾瑞克·希纳:我很希望几年内能够达成这个愿望,因为安迪·沃霍尔本人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他说过他喜欢中国文化胜过喜欢西方的文化,因为它更简单。安迪1982年来过中国,在那之前他创作了不少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包括众所周知的毛泽东画像,他的思想和作品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因此我相信他的作品展能在中国观众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欢迎,坦率地说我此行也是带着这个目的来的。
有什么实际困难?没有,政府方面我相信不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能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件事情,但可能有部分作品,比如一些以性为主题的作品,无法在中国展出,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同。我希望将来在中国的展览能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做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包括他童年的、大学时代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
《中国经营报》:大多数西方普通公众对中国所知有限,艺术作品可能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之一,也会塑造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中国当代艺术家受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很深,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社会主义革命年代“工农兵”等特殊符号,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过去式,并不代表中国当下的真实,会不会这些艺术作品在西方市场的流行,反而起到了强化西方公众对中国固有偏颇印象的作用?
艾瑞克·希纳:首先西方普通公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关心艺术的,他们要为温饱、为工作、为家庭忙碌,根本无暇多想,他们的视野狭窄短浅,只看到眼前的事,所以艺术怎么表现都影响不到他们,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处都差不多。西方公众有关中国的信息,更多是通过大众媒体得到的,比如美国人爱看CNN,里面涉及到中国的节目半年里可能有一两次,每次半小时,而且大多是政治方面的报道,不会有北京大街上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这对他们中国印象的形成有更大影响。我觉得这不是艺术的错,不是艺术所能改变的事情。
当然,很多西方人包括美国人,对中国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印象中就是“共产主义、工农兵、毛泽东”这些符号,一些中国艺术家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有的作品有意无意地迎合市场的需要,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家会这样。
因此我想人们要真正来到中国,亲眼观察,亲身经历。不同的人来中国,因为他们的背景和见识不同,可能效果也不一样,比如马可·波罗当年来中国,既向西方报道了中国的富庶繁华,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觊觎,带来了几个世纪后的西方军队。如果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来了,回去传达的可能就是错误的信息。
因为我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比较了解,我来到这里,用我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思考,可以把我观察到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况带回去,介绍给那边的观众,我觉得我来到这里的心愿,就像28年前安迪·沃霍尔来中国一样,作为一名信使,让世界更紧密,Make the world c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