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李青的个展《飘零》,目前正在马德里芬拉布拉达市的托马斯艺术中心举行。个展上的作品透露出80后艺术家的独特创意和想法,而生于1981年的李青,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年轻、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
为了表现飘零的主题
他在滨江搜罗了70多件旧羽绒衣
用羽绒表现“飘零”的主题,灵感来源于一年前。当时李青想到柳絮,这个与命运有关的意象,在中国文学里被反复书写,杜甫有过“垂老见飘零”的诗句,《红楼梦》里林黛玉也写过著名的咏絮诗。飘,本身便是生命的常态。
9月,在马德里芬拉布拉达市的托马斯艺术中心,数十件来自杭州市民家中的旧羽绒服凌空悬挂,被撕开的夹层中,不断有白色的羽绒飘飞出来,在风扇的吹鼓下,在空中幻现着柳絮纷飞的效果。地上则像雪地一样,被覆盖成一片洁白。
另一端的墙上,电视机里反复播放着在丽水飞雁羽绒服厂拍摄的一部短片,画面中没有工人的身影,各种姿态的羽绒成了主角,它们飘飞在工厂的各个角落,时而半空,时而伏地,有时也会贴在植物的叶子上、窗框上不得动弹。
这个经过整整一年构思的装置和影像,让被废弃的羽绒,在瞬间变成最具有诗意的消费品。
在个展的入口处,还有一组名为《风化》的装置。两个放满相同物品的超市货架,在观众的随意拿取后,变得稀稀落落。这段对我们日常消费生活高度“仿真”的戏拟,略带调侃地揭示了消费社会特有的“风化”现象。
如此的主题一再出现。《白色群像》与《黑色群像》是两幅巨大尺寸的油画,画面是荒地上高低错落、密密挤挤的旧冰箱、旧冰柜,一些打开的冰箱里还能见到正在腐烂的食物。这组消费社会寻常可见的城市景观,展示了令人震惊的魔幻景象。画家好像在“迫使”我们这些观众集中注意力,重新审视那些湮没在日常消费中,变得好像根本就不存在的物品。
他画过徐志摩陆小曼梅兰芳等名人
他们在他笔下显得面容含混而人性复杂
2005年,尚在中国美院油画系读研究生的李青,以一组戏仿找茬游戏的系列绘画,在南京举行的“中国艺术三年展”上崭露头角。
《大家来找茬》系列,带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凡俗性,题材包括了少先队员的童年记忆,查尔斯与戴安娜的世纪婚礼,中国航天英雄归来的盛典,居民楼下的报箱,钱江二桥附近的火灾,小区巡逻的保安,夜晚街头的刺青少女……
全球化,消费主义,虚无感,一个年轻艺术家赖以生存与呼吸的当代生活环境,随着混乱而新鲜的影像扑面而来。
2007年,李青开始创作《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观念游戏:先绘好两幅单独的画面,趁颜料未干之际,将两幅画紧紧地合在一起。分开后,两个像变得既相似又模糊,充满不确定的歧义。
“最致命的地方在于两张画永远地逝去了,就像生活本身一样覆水难收,但是值得追悼。最后的形象似是而非,暧昧不清,很像我们被打磨过的记忆,一个形象从记忆深处慢慢显像的样子。昔日的世界总是要归于衰败和无形,有的东西离开了我们,有的东西继续留存,留存得久的就是真实的吗?”李青在文章中追问。
他画了《志摩和小曼》,而且不止一幅。画家并非徐志摩迷,但他的绘画无意中准确揭示了这段世纪之恋的关键。在贴合之后的画面上,徐、陆二人呈现的画像更像一对孪生姐妹,年轻,娟秀,徐志摩的形象被完全遮蔽了。
梅兰芳、张国荣、安迪沃霍尔等名人,都经历了画家的这般“易容术”,变得似是而非,含混的镜像如同人性的复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