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方向,与生物学家合作
他目前最专注发展的是生物戏剧学(Biological Arts theatre )。前几年,他在澳大利亚看到了生物及艺术团体“Symbotic”的几项生物戏剧项目演出,大开眼界。
据他介绍,其中之一是用养殖菌类,把发酵的细菌采集晾晒,最终制成一件件奇特的“细菌衣服”。当舞蹈员穿着这样的细菌衣服跳舞,或许会使衣服散发难闻味道,且细菌服装质地并不完美,一旦被汗水淋湿,会变得又重又黏稠,慢慢剥落,这一切,顿使细菌变成舞台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细菌也是舞蹈员之一。生物戏剧学是一门跨领域新学科,在外国只有少数几名科学和艺术家在做,在新加坡更可说是绝无仅有。詹德拉说:“生物学研究生命,艺术探讨生命,两者关系其实很密切。通过生物戏剧实验,我们将开拓艺术新视角,同时也能对生命作更深层思考。”
我们会说,艺术的创作,有时是“为社会而艺术”,有时是“为艺术而艺术”,但51岁的詹德拉推崇的是“为科学而艺术”。
他说:“什么是艺术?它应该不仅是创作新绘画或雕塑作品,同时也应启发和寻找新的创作方向。一些艺术家兴起跨媒介表演,找来戏剧、舞蹈和音乐等不同艺术媒介的艺术家合作演出。而我则更前进一步,找来超越艺术学科的生物学家合作。”
生物戏剧学,正是结合了生物戏剧学、生物学和戏剧学理论,再通过生物科学家与戏剧学家的合作,把各种生物实验技术转变为舞台的一门新锐艺术。
但从事这样另类的创作,本身必须要具备数学、科技和生化学方面的认识和知识。他说:“我过去在中学读过电子学,后来还当过五年电子技工,这给我现在的艺术,帮了大忙。”
日前,詹德拉成立了实验剧团“Infinite Saree”,并举办生物戏剧工作坊,让本地艺术家更了解生物戏剧的概念,从而推动生物戏剧的发展。
“Infinite Saree”成员除了詹德拉,还有本地知名舞蹈家巴斯卡(Santha Bhaskar)、澳大利亚生物艺术家加里·卡斯(Gary Cass)、澳大利亚3D电影工作者史蒂·莱斯(Steve Rice)等。他们将教导参与者各种生物戏剧概念和技巧,再以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rata)为题材,于明年2月呈献本地首个生物戏剧演出。
他说:“《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很长,为了减轻演出者的负担,我只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诠释,演员人数将多达20名。内容是舞蹈结合戏剧。”演出也是艺理会“艺术创作基金”赞助项目之一。
艺术三剑客,当年开新风
访问詹德拉,难免会想到他和另外两位画家吴一主和沙列·惹巴(Salleh Japar)三人的友谊和艺术。当我重提当年他们联合展出《三相神》(Trimutli)的旧事时,詹德拉说,首次展览是在1988年,地点在当时的歌德学院画廊,10年后的1999年,他们在新加坡美术馆举行第二次三人展。如今想要再次联展,发现三个人的想法和对艺术的见解,已经产生很大变化。
《三相神》的艺术构想是建基于印度教主要的三个神祗:创造之神的大梵天(Bramna);保护之神毗湿奴(Vishnu)和毁灭之神湿婆(Siva)。三大神祗湿婆在经文中一神独大,他是创作、保护及毁灭三位一体。詹德拉表现的是这最后的湿婆。
他说:“我们三个人,民族、宗教完全不同,我是印度教徒,吴一主是佛教和道教徒,沙列·惹巴是回教徒。分工的结果是:我代表毁灭,沙列·惹巴代表创造,吴一主代表保护。”
当时及以后,我一直把他们合称为“艺术三剑客”,三剑客引人注意的是,全是80年代中期南洋艺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大胆突破创新,一开艺术新风。
詹德拉进入美术院校学习,也非一帆风顺。他说:“正像许多新加坡的父母,我父母当年也反对我学美术,怕我日后无法谋生,他们的改变是后来的事。美术毕业生,无法像律师或工程师一样有固定收入,虽然我25岁就开始艺术创作,先后举行过三次个展和参加过很多联展。”
创作来说,他画画、做雕塑,还创作壁画,著名的有小印度地铁站作品。现在更进入戏剧。他从事教学,对于后者,他说:“我是画家也是美术教师,中间有很多矛盾冲突,所幸一直得到大家支持和合作,他们相信我,因此我才相信自己,我一直告诉学生:相信你自己,一路走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第一轮追踪小结
青年艺术奖于1992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得主共有8人,包括:贾迈勒丁(Jamaludin Jalil,舞蹈)、林仁余(戏剧)、沙恩·帝奥(Shane Thio,音乐)、梁文福(文学)、李天锜(摄影)、谭秀英(音乐)、王景生(戏剧)和詹德拉(S.Chandrasekaran,视觉艺术)。
在第一轮的“艺青大追踪”中,记者访问了其中四名得主:谭秀英、李天锜、贾迈勒丁以及詹德拉(S.Chandrasekaran)。另外两名得主王景生和梁文福,分别于2003年和2010年荣获文化奖,记者已在“艺等人物”和文化奖专访中,大篇幅报道了他们的近况和发展。
还有两名得主林仁余和沙恩·帝奥,因个人理由婉拒受访。前者目前是《联合早报》副刊执行级编辑,后者是仍活跃于本地音乐界的钢琴家。
大追踪
一九九二年,国家艺术理事会设立了“青年艺术奖”,与文化奖同时颁发,表扬本地三十五岁以下、深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至今共有七十四人获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艺术家”已成崇高、孤独而又时常被忽略的稀有生物,你是否想知道,掌声结束以后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艺术家的履痕?
青年艺术奖明年将步入第二十个年头,《艺苑》版特别推出“艺青大追踪”,为大家追寻历届获奖者的身影:他们还走在艺术之路上吗?他们是否仍怀抱梦想?艺术,如何改变或塑造了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