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示:生活坐标线
事实上,“十示”这个符号被选中作为他的艺术表达,并无特别的意义。
1983年他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曾在玩具厂上班。1986年,他毅然辞去工作,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继续深造。他曾主修中国画,但是很快就对此感到厌倦。
当时正值中国艺术新浪潮时期,一个革命性的时期。中国的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概念枷锁,打破了社会主义写实,以极大的热情接触着西方当代艺术。他们用每一种可能的西方现代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1989年初的“现代艺术大展”被称为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第一个沸点,丁乙的两件作品参加了这次展览,但却是所有作品里看上去“最安静”的。
他对当时流行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形式持一种抗争态度。“我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创造出与主流所不同的东西。在此前工作中一直接触的‘十字’坐标线成为我的符号,很多人问我它的含义,其实在我的画里它没有含义。”
1988年,丁乙创作的第一幅《十示》,画面被红、黄、蓝三原色分割成三条,从印刷行当挪用来的“十”则以黑色及其精准地分布在画布上,丁乙甚至使用了标尺、胶带和直线笔。这一时期,他每一件完成作品都如一个制图学家的工作。
包括他的教授和同学在内的所有人看到作品之后,都感到非常震惊和不理解。“他们评价作品毫无情感,就像是花布设计,不能够接受,而我则为此窃喜。”丁乙笑着回忆,“我当时就知道自己成功了,我走在同伴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端。”
在他的画室里一面墙上挂着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十示》,它的对面挂着一幅近作。相比早期的冷峻色彩与坚硬线条,近作上用了鲜亮的荧光色块,“十”形也被抛弃了工具,而以徒手绘画。其间他还尝试过材料实验,甚至用粉笔和直接在格子布上作画。
“我的绘画线索事实上也在追随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城市剧变。”丁乙说。“比如上海,这座城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以惊人的速度变化和扩张,灰暗的色彩、雅致的风韵随着城市化运动荡然无存。几天不出门,城市的霓虹灯又多了。”
于是我们在丁乙的作品交错排列着的“无意义”符号中看到了荧光鲜亮的色彩、不对称的“画中画”格局,感受着城市生活的浮夸、淫靡、无序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