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郭庆祥大连万达王月宝斋董事长中国拍卖市场最强劲的买家、藏品从任伯年到吴冠中、囊括了近现代中国书画的众多大师精品。
范曾:
"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
这位名家其实才能平平,他的中国画人物画,不过是连环画的放大。他画来画去的老子、屈原、谢灵运、苏东坡、钟馗、李时珍等几个古人,都有如复印式的东西。人物造型大同小异。他的人物画虽然是写实的,但其中不少连人体比例,结构都有毛病。他的书法是有书无法,不足为式,装腔作势,颇为俗气。他的诗不但韵律平仄有毛病,而且,在内容上,不少是为了自我吹嘘而故作姿态,不足挂齿。
他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你猜怎么着?每张纸上先画人头,再添衣服,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由他的学生盖章。这哪是画画?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嘛。郭庆祥在文章中称。
《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一文:
“以卖得火,吹得火,势得牛的范三官人为例那种仗势霸气,硬而实软,华而不实,稀缺内养,呆板颟顸的笔致,貌似清雅的俗绿恶青,掺了些墨抑或石绿的冷赭肤色,手与足的结构亦并不合理协调的搭配,哪里还有什么好灵魂在耶……你还能要求会背一点《离骚》就急着要在大众面前显摆小花腔的丹青客,讲什么灵魂、礼仪、风骨、雅洁呢……没有好的干净的灵魂便做不出好的笔墨……”
《范曾的病态书法与泛大师情结》(批评家王九川的文章,郭文中有部分批评范曾的内容引用了该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却无神",可惜可惜,其书里书外非不努力也,乃天分不足也。他似乎为自己的才情和影响所感动,和外界一同蓄积泛滥的大师情结以成幻觉,终于走入自己的艺术大师幻境。
文汇报社
郭文《艺术家要凭作品说话》和谢文《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均属正常的文艺批评范畴,或许语言较为犀利尖刻,但是反映了艺术界的浮躁现象。《文汇报》鉴藏专刊争鸣栏目是一个艺术评论栏目,是各种艺术观点的争论平台,稿件文风激烈。事实上,在范曾因对号入座大怒之后,《文汇报》社表示,范曾也可投稿辩论,但并未有回音。
崔自默(范曾的学生)
“早年我拍下范曾先生画老子和钟馗系列的照片,其意思是想说,先生可以在瞬息之间创作十来张不同面貌特征的老子,虽然他们形貌各异,但精神内质是惊人地相似,‘技进乎道’,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里阐述的游刃有余的境界。‘无他,惟手熟耳’,是卖油翁的名言,也是大家形成个人风格和绘画符号的必由之路。”
“齐白石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虾?徐悲鸿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马?李可染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牛?黄胄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驴?难以计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艺术的最高度。他们都有绝对的精品与代表作。画作被分为神品、妙品、逸品、能品等等,非为无由。这个道理,对于范曾先生也一样。”
刘传铭(北京著名艺术评论家)
范曾一贯的“座右铭”就是“内靠官僚,外靠奸商”,其主导思想就是靠“拉关系”、“攀地位”、“做明星”来炒作自己。他没有更多时间搞艺术创作,也没有更多精力搞艺术探索,而是利用媒体把自己炒作、包装、粉饰成风向“标杆”一样的人物,夸大自己艺术成就,极具文化欺骗性,还在公众面前大谈国学,误导大众,歪曲审美,而且对下一代的美术教育和创作都有恶劣影响。
半年过去了,不管此案起因是否是“艺术批评”,不管此案结果是谁胜谁负,不管此案是否会有更多的变数,这些已不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而是官司给书画界带来的思考:艺术批评与侵权的界限在哪里?“流水线式”的创作,是否有违艺术家的道德?“流水线式”产生的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是否值得收藏投资?考虑到当下艺术品市场的如火如荼,特别是当代艺术品“天价”频创,4月22日的这场官司对于中国的艺术界及艺术品市场,都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