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艺术人物 > 看见何多苓
看见何多苓
作者:赵岚    来源:《星尚画报》    日期:2011-05-25

何多苓早期代表作《春风已经苏醒》被中国美术馆藏

何多苓近期作品《兔子夏洛特》

导语:何多苓的确少有符号,他的倾斜画布上,总是苍凉的大山,孤独的鸟,或者散发着浓郁抒情气质的女人肖像。近日,他集三十年之大成的个展 “士者如斯”在上海美术馆举行。

何多苓说自己是个消极的人,而且很享受这种消极。30多年来,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必要,在龙腾虎跃的当代艺术圈,由于这种消极气质,今天,他反而显得无比醒目。

5月8日,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个展,策展人也是诗人的欧阳江河将它命名为“士者如斯:何多苓展”。听上去,你以为是一个清朝人的画展。而事实上,在中国符号及波普面孔落潮之际,一部分批评人士正欲信心饱满地趁机表扬何多苓这些年来的“落伍精神”。

何多苓的确少有符号。他的倾斜画布上,总是苍凉的大山,孤独的鸟,或者散发着浓郁抒情气质的女人肖像。

自青年时期,以《春风已经苏醒》蜚声艺坛之后,三十年来,何多苓就再也不是当代艺术圈中一个打头阵的人,甚至,他以某种古典气质脱离于时代的漩涡或者热火朝天的当代艺术圈,而潜心于成都盆地物候之中,获取一种消极的艺术享乐。看上去,这与他儿时的同学张晓刚们的情景是如此地大相径庭。

但这种“落伍精神”如今获得了中国艺术界保守风格批评家的广泛赞同。他在上海的个展开幕式上济济一堂的嘉宾就是一个例子,有来自北京南京的诗人、小说家,也有来自成都广州的批评家和文人雅士。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是一位。作为学术主持,他在何多苓个展中评论道,“如果深究一下何多苓艺术发展的逻辑,似乎不难看到,他虽然在关于30年中国艺术史的叙述中占有一席肯定的地位,但他与当代艺术潮流式的动态却是若即若离的,或者‘即’是表象,是阶段,‘离’才是本质,是整体。”

这个集三十年之大成的个展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何多苓的画面太稳定了,甚至你用铲车都难以撼摇它。无论是三十年前的《春风已经苏醒》,还是今天的“兔子系列”,他的笔法都异常坚定,他吸纳了俄罗斯画派的经典笔法和美国怀斯的阴柔唯美的力量,经典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钢绳牢固地维系着它。

而唯一的区别,与三十年前从“伤痕绘画”和“乡土写实主义”开始建树自己不一样的是,如今的“兔子系列”,虽然还是呈现了一种过分稳定的画面感,但是你会发现,那些他曾经用浓厚笔触所抒写的女人肖像,在如今的巨幅画面上,却呈现出如同被灼热的蒸汽机烫伤了一样感觉,虚幻、模糊、平淡。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多苓这三十年来之变,在一种消极的椭圆曲线中的变化。疾速发展的时代或多或少也浸入了他坚固的内心,虚平淡等时尚技法也进入了他的画面,他还对记者谈起了“技法即思想”的观点。然而,这些略显传统的艺术语言,在山头林立、泼皮顽世和符号满天飞的当下艺术界,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此消彼长是一个永恒的轮回。何多苓的“落伍精神”至少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这样一种个案,那就是“泼皮顽世”“大家庭”之类的中国符号或中国概念在当代艺术的悬崖上跌落下来之后,什么才是最安全的?

显然,何多苓们为当代艺术的爱好者或者说收藏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全的平台——悬崖下的平台,几乎没有风险,但也不会有冒进与惊喜。

而它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如果撤回到这个平台上,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获得稍微的休整,假如再向前翻滚,就是先锋与前卫艺术大把撒的山巅,向后撤退,正是“伤痕美术”等建立起来的融合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本营。

正是如此,我们才得以在波澜起伏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看见何多苓。

关键字:何多苓,符号,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