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机构新闻 > 国博:又一个中国式奇迹
国博:又一个中国式奇迹
作者: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11-04-20

中国速度

“启蒙的艺术”是国博开展两大展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复兴之路”。“启蒙的艺术”筹备过程中,工程正在进行。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4月1日开展,德国主办方来国博24次,每次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工程能按期竣工吗?展厅能做到恒湿恒温吗?

德国人的担心源于对国博老楼的印象。10年前,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总馆长马丁·罗特第一次来中国时参观过历史博物馆。听说国博即将进行改扩建,他认为如果在德国,同样的改造工程至少需要8年时间。

马丁第一次造访中国时,历博旧楼确实已经老旧不堪。“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国际通行的展览要求,比如湿度几乎无法控制。博物馆需要恒湿恒温,这是国际惯例。”黄振春说。

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成立后,紧接着就对原馆改造进行立项论证,2007年3月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施工期间,国博机关在三元桥附近租了一栋临时办公楼,原址成为一片工地。大盂鼎、后母戊大方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木雕观音、子龙鼎等馆藏文物则转移他处寄存。

三年半时间过去了,新国博不但工程如期竣工,馆内环境改造和调试也已完成,新国博展厅完全符合恒湿恒温要求。“德国人非常吃惊,他们没想到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各项设备调节到这个程度。”黄振春说。

黄振春用“业内奇迹”形容国博改扩建工程。在他看来,这个项目“多快好省还安全”。

中国速度带来的“奇迹”能否经得起考验?时间将给出答案。

中国的、世界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

黄振春将新国博改扩建工程与历史上的三次搬迁相提并论,“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他说,举个小例子,在节能环保方面,新国博采用了冰冷式空调——夜间用电低谷时把水冻成冰,白天用电高峰时再融冰降温。

新国博的服务也因建筑改造、设备更新更加人性化。比如,残疾人通道、残疾人用的观展轮椅等等。“除了展厅、库房等必备硬件,新国博还有独特的亮丽之处——剧场、演播室、学术报告厅。配有剧场和演播室的博物馆,国外也不多见。我们还建有一个图书馆,藏书七十多万册,其中十几万册是古籍珍本和善本。”

然而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新国博馆藏品数量、收集范围、珍稀程度无法与博物馆建筑面积同步飞跃。

目前国博藏品106万件,一些藏品堪称“国之重器”。比如世界上最重的古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金文书法成就居首、铭文内容丰富的大盂鼎;2006年从国外购回的商代最大圆鼎子龙鼎,等等。

新国博设有非洲厅、美洲厅、亚洲厅、欧洲厅四个国际展厅,继“启蒙的艺术”之后,国博还将推出“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古代秘鲁”展,亚洲、非洲文物展览。黄振春说:“国博不仅要展示中华文明,还要展示世界文明;不仅面向中国观众,还要面向世界观众。”

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黄振春说。

新国博雄心勃勃,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国博能否如愿以偿?这恐怕又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回答的问题。

(北京电视台“启蒙的艺术”摄制组共享采访记录,特此鸣谢)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国家博物馆,国博,奇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