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平方”的两位策划人,唐昕与苏文祥,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工作,解读了策划思路。
ARTINFO: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你们倾向于一种给予艺术家自主性、开放的展览模式?
唐昕、苏文祥:没错,这是项目的初衷之一。我们希望能在画廊与美术馆展览体制之外,创造一个更活泛的展示机制与平台,给一些年轻一点的,和我们有着差不多相同愿望的艺术家,有更多的选择以及去实践他们想法的机会。
ARTINFO:作为联合策划人,你们是如何一起工作的?八个项目下来,策划思路上有无变化?
唐昕、苏文祥:从最初决定要做这个项目,到一起去了解艺术家,去看他们的工作室,了解他们的作品和工作状态,以及最后决定一些项目是否要做,都是在我们共同商量的前提之下,其中也包括跟参与的艺术家一起探讨,甚至争论。我们做的工作有点像阶段性的田野调查,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搜罗多么齐全的资料,而是寻找那些比较有特点的样本。当然,从项目的安排上,我们也会考虑展览的节奏与所选择艺术家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会做出一些调整。整个思路基本还是按照我们原先设想的在进行。我们会在项目的不同环节安排一些艺术家的讨论、出版等等有助于项目更加开放和有趣的活动。4月我们在一个博览会上做了几个艺术家的现场谈话,这既是项目的延伸,也很好的宣传了项目本身。我们并不满足于几个展览的实现。
ARTINFO:在选择艺术家上,你们之间是否有过不同意见?或是不同的侧重点?从整体而言,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
唐昕、苏文祥:有过不同意见,但最后基本都能达成一致,因为我们的目的和诉求差不多是一样的。我们选择的艺术家,首先需要的就是在创作上有一定的经验和积累,我们不是要找那种刚出校门的绝对意义上的年轻人,对于艺术创作,年龄其实不是问题。不过代际之间的差别和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大多比较年轻,首先是反映在他们的创作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兴趣和理解方式上(倒不是年龄),这部分尚待挖掘和推助的艺术家是我们关注的。从微观的层面来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自律上有一定的系统性,包括自主性,就是对某些自己着迷关注的问题已经展开持续性的研究与探索,并获得一些成果。因为这个项目接受的是艺术家的初具体系的研究话题,而不是一个点子。或者说在这里的展出的作品和以往比仍有其关联性,当然也要有所突破。从媒介来说,到目前为止,比较多的还是观念性强一点的作品,包括装置、行为表演、摄影、录像或者综合媒介的东西,我们对媒介没有限制,我们也会关注绘画,条件是必须符合整个项目的气质。
ARTINFO:希望观者在这一年里,从何入手来有持续性地看这个系列?
唐昕、苏文祥:持续性非常重要,对于项目以及观者都是,它并不是通过每个展览来制造奇异的景观留驻观者的目光。当然首先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关注,并且有条件的话能更多的去展览的现场,因为有些项目是表演性的和现场性的。这将是对项目、艺术家和策划执行团队最好的鼓舞。我们会再做一些延伸项目,比如前面提到过的谈话讨论和出版等等。还有在传播方式上,不仅考虑传统的纸媒,艺术网站,也会利用一些其他大众传播的媒介积极地向更多的人推介和告知,比如微薄、几个主要的文字/图片博客和手机短信平台,这样就会让更多的观者(和一些错过不能亲临现场的)能多方位立体的去了解发生在这个项目中的一系列个案,包括与它们的互动。
展览地点:泰康空间(北京草场地艺术区,+86 10 5127 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