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业界资讯 > 2010年艺术圈十大事件
2010年艺术圈十大事件
作者:徐航 李蓉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日期:2010-12-27

2010 年已经走向尾声,2011年似乎因为更接近2012而让大家心怀期待,回顾2010年艺术圈那些事,我们不能不感叹艺术圈即便麻雀再小,也五脏俱全,八卦的、学术的、笔墨官司的、大小活动的……种种热闹让我们不由不感叹,艺术圈果然是越来越繁荣了,而且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越来越结合紧密的倾向也反映出艺术圈的大事件不仅仅是在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大潮流的一种影射。在此,艺报专门盘点了过去一年引人眼球的艺术圈十大事件,以管窥豹。

事件一 艺术博览会——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PK艺术北京

事件回顾:作为北京博览会的两家主要代表,长久以来“王一涵PK董梦阳”的话题就一直被媒体津津乐道。今年是“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持续举办的第五年,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已经步入了第7个年头。虽说二者从来定位不同,但私下也是卯足了劲下功夫,CIGE每年都有李亚鹏的“嫣然天使基金”捧场,而艺术北京则“针锋相对”请到了周迅代言“大马士革玫瑰”慈善捐助项目;艺术北京推出“经典艺术”分展,CIGE则有Green主打年轻艺术家群体……在拉拢画廊和藏家方面,双方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艺术北京的参展画廊有80多家,而中艺博原是邀请了80多家,最后到场的只有50余家。再加上董梦阳在商业运作上的驾轻就熟,成功引进了奔驰、三星和一些奢侈品品牌,农展馆的艺术北京现场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国贸展厅的中艺博。

艺报点评:中艺博和艺术北京年年办,虽说花样一年多似一年,但人们参与的热度却一年比一年降温,博览会现场依然挤满不少盛装出席的嘉宾,但大多是圈内的熟面孔。在更多圈外人眼中,艺术博览会更像一场大Party,人气、噱头、标新立异等等是衡量的主要指标,但参展画廊数量、级别;重要作品的数量、成交额、学术水准等,才是一场博览会的“核心”。从此意义上来说,二者的PK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也大可以把目光集中于明年的春天。

事件二 改造历史——学术诉求还是商业诉求?

事件回顾:5月4日,一个名为“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大型当代艺术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这个由著名当代艺术史学者吕澎、诗人朱朱、台湾学者高千惠共同策展的展览不仅创造了国内当代艺术大展的纪录,也因其费用作为参与机构的投资、参展作品可以销售以及展览融合了艺术博览会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展览模式。“改造历史”旨在回答什么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值得记录的新艺术及其现象以及如何评价这10年的新艺术等人们共同关心的课题。这次展览刷新了国内艺术大展的多项纪录:参展艺术家达291人,参展作品更是多达千余件,展览面积1600多平米,展览费用更是高达1800万元。此外,展览主办方还授予20位参展艺术家提名奖、10位艺术家大奖,其由交响乐团伴奏的授奖晚宴邀宴宾客逾千人。

艺报点评:这个从高调筹备到豪华开幕就一直备受艺术界和艺术品投资人士关注的展会,其1800万元的巨额投入、参展艺术家是否具有代表性、政府应该买单还是商业运作、艺术史的书写是否应该远离商业等问题,引来业内人士的质疑和争议。按照主办方的说法,此次展览的工作量仅次于全国美展,但是宣传的动静远远大于全国美展,“改造历史”、“国家会议中心”等关键词便让人不敢小觑。吕澎一向乐衷于给当代艺术作史近年来以商业运作带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赞同和肯定,同时也常遭到艺术界和史评界部分人士的“炮轰”。此次展览也难以幸免。有人士指出,“改造历史”的命题本身存在问题,展览的真正动机是通过重写艺术史的“学术诉求”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诉求”。

事件三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大展全国巡展

事件回顾:《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于2009年12月28日在中央美术馆开幕后,引起社会各界及媒体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应全国各地的邀请,《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启航。展览共展出不同历史时期师生素描作品近六百余幅,先后在武汉、广州、长沙、上海、西安、重庆、青岛、沈阳等地展出,在各大巡展城市美术界引起震动和好评,并计划移师国外。此次展览堪称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素描专题展,不仅高度浓缩了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精华,同时也是对素描教学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梳理和历史总结。

艺报点评:素描是一种精神,是学院文化的精粹,它代表着经典、严谨、深度、优雅的文化精神,这一展览传递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历史和时代的美学和精神。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美术教育的根本与核心,中央美院自徐悲鸿担任院长以来,就非常重视素描基础的训练。此展览浓缩了中央美院60年素描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美院独特的教学沿革路径、师承关系、演变的逻辑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而全国巡展的形式满足了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亲睹精品原作的意愿,对中国美育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事件四 北京艺术双年展——艺术也环保

事件回顾:9月20日,“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届展览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来自80多个国家的500余件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综合类作品参展。 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突出展现艺术家感知的当下生态情境,激发社会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追寻。这是中国第一个生态主题的国际级美术综合大展,从中国公民个人自费南极考察拍摄震撼照片,还有四川籍艺术家创作四川灾区震后重生的的DV艺术作品以及智利艺术家拍摄的震后摄影作品等,无不反映着“家园”的符号概念。

艺报点评:与上海双年展比起来,北京双年展低调得多,即便是已经举办了三届,其影响力和规模也不尽人意,尽管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举办过很多成功的展览,那怎么可以少得了双年展极具国际化特点的形式呢?所以很有点为了办双年展而办的双年展,至今也没什么鲜明的特色。不过今年的双年展意义很具备大艺术的理念,艺术家走出自我情感的框架,用艺术形式呼吁人们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年的北京双年展是把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次。

事件五 上海艺术双年展——最让人看不懂的双年展

事件回顾: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于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主题为“巡回排演”。“巡回”是巡游与回归,“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本届双年展旨在打造一个流动性的论辩、展示、表演与生产的巡回剧场。策展团队成员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等艺术界巨头。不过不少观众反应此次双年展是“最难看懂”的一次双年展。

艺报点评:双年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它的体制化和均质化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反思和批判的焦点。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上海双年展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什么样的双年展才能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让公众在后世博克服视觉疲劳?组织方想必也是绞尽脑汁,“巡回排演”的学术主题和总体策略是“在全球世界中构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当代艺术的世界剧场中思考艺术实验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跨地域、跨主体、跨媒介的当代艺术现场。”策展人力图说明白艺术与学术的关系,却适得其反,反而出现了艺术家创作形式无厘头、策展人思想太深刻、观众看不懂的尴尬局面。

关键字:2010年盘点,上海艺术双年展,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艺术双年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建构之维,改造历史,范曾,齐白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