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葵花籽》同时入选“金棕榈”与“金酸莓”,是评委们意见的最大分歧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已于一周前颁出了去年的奖项。与奖项分布比起来,担任评委的青年评论家们对作品的评语显然更加引人关注,我们从主办方提供的资料中为每件获奖作品择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评语二三则,以飨读者。
“金棕榈”评语:
何云昌《一米民主》
王春辰:何云昌是借用自己的身体在展开矛盾、含混的问题讨论,无论是这个行为的题目(一米民主、与虎谋皮),还是他的身体意义,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这也是行为本身的特征,对它们的理解和阐释,都是在行为之外,以及它的刺激性、极端性所引起的讨论。如果说今天的中国艺术家还能保持一种锐气,身体的行为恐怕是这种锐气的表现之一。何云昌是今天能保持这种锐气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之一。身体与行为这两个有些禁忌的词汇,也因为何云昌的这样一次出场而再次成为我们讨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焦点之一。
崔灿灿:在到处充斥着“小制作、绕知识、玩推理的大哲学”和“高成本、低常识、搞场面的宏大巨作”的艺术作品面前,何云昌的作品显得如此简单、直接与笨拙。“民主”对于国人而言,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在分享着这个理想主义,彷徨、执着、历经磨难的几代人用不同的方式探寻、创造“民主”的起点、道路、条件,然而,《一米民主》虽然略显暴力,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但作品创作过程中所显现的政治话语的流变与思想形态的多元使得“民主”成为国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同样,《一米民主》仍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依然可以笨拙的用视觉和情感直击。
陈晓云《为什么是生活》
鲍栋:陈晓云在文字与影像综合媒介中,以象征、挪用及拼贴的方式,建构出了一种复调性能指场域与紧迫的感官压力,它生产着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体验与理解,让人记忆深刻。
李笑男:这件作品在影像艺术语言和形式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突破,但却因为情感上的感染与共鸣打动了人。在文字与影像互文的方式丰富了作品传达出来的意义和情感,艺术被认为是代表了人类,一件作品如果能同观众建立起情感上的真实而深刻联系,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将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付晓东:以痛苦和生存经验为题材,以密集强迫性的图像和文字为手法,描述了一个欲望不超出己身的非典型屁民生活在当今中国所亲身体验到的窘迫和逼仄。充分的表现了“陈晓云式的”对松垮、猥亵、肮脏、颤抖、恶心、肉麻的嗜好性的图像美感,以及亵渎、挑衅、威胁、警示、怂恿的强力性的语言方式。全片以一种审美的方式,一个觉悟者的角度邀请观众来观赏生活的痛苦,对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在题材的强度和艺术语言的探索上不失为中国当代录像史的在2010年一个新的创作成就。
陈界仁《帝国边界》
蒲鸿:陈界仁通过《帝国边界》谈了一些在大陆尚显陌生的问题。我欣赏艺术家身处台湾这个敏感地带时所具备的敏锐,以及他提出和展现问题的方式。他的理论极似毛泽东的游击战或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从边界慢慢渗透,直到帝国的心脏;同样,福柯的位所理论也应对艺术家产生某些影响,因为福柯试图设置位所(emplacement)的概念从而找到隐蔽的节点,继而让原有空间的秩序整体坍塌,而陈界仁作品中展示的移民署正是这样的位所,顺着它,资本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大帝国的森严等级体系将暴露无遗。陈界仁的方式就是这样耐人寻味,一个台湾的老左来大陆兜售他的革命理论,我们大陆人本应是做得更地道一些,这一点,也正是地缘政治差异的体现。
鲍栋:陈界仁的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说明了知识分子不应只是摆出某种道德姿态,也说明了当代艺术的文化政治性不应只是几声空洞的口号。
刘礼宾:细腻的视觉语言使批判立场落实在个人层面上,而不再是两个宏大立场的对峙,这是陈界仁的创作不同于中国政治波普传统的独特之处。中国亟需微观政治学的在场,更深层的是,关注个体,关注艺术本体,破除艺术领域的宏大叙事。
周斌《30天——周斌计划》
何桂彦:从“新潮美术”到上世纪90年代末,行为艺术始终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2004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浪潮的不断加剧,行为艺术被迅速地边缘化。如果抛开一小部分利用性、色情、暴力等方式来制造轰动效益的作品外,行为艺术是最能体现当代艺术的个人性、实验性与反叛性特质的。周斌的《30天——周斌计划》是他在一个月内每天坚持创作一件作品,它们有的强调身体性,有的强调过程,而有的则强调观念。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周斌创作出了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而是他在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距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尝试,及其体现出的独立的创作意识——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在丧失的品质。
崔灿灿:身体在行为艺术中一直以来被作为表达观点与思想的工具与媒介,然而,周斌的30天计划则是从身体语言本身展开实验,它并不涉指一些宏大的社会命题,而是对身体自身的考验与磨练。身体成为问题,身体也成为感觉与事件。在这一系列的漫长计划中,周斌的作品成为行为艺术内部的语言实验者与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