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敦煌文化,也许欧洲人并不陌生,甚至很熟悉。在100多年前,英国人斯坦因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带走了大量珍贵的敦煌遗书和精美壁画,至今仍陈列于大英博物馆。100多年后,历史让敦煌文化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再次来到欧洲。这一次,美丽的“飞天”从壁画中“复活”,翩翩起舞。“千手千眼观音”变幻千姿万态,神秘莫测。敦煌古乐如天簌之音丝丝入耳……人们陶醉了,被敦煌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所震惊和征服。
3小时50万人 争睹《敦煌情韵》
今年春节期间,由省歌舞剧院、省歌剧院和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3个文化团体分赴英国、东欧和埃及等6国,执行文化部“欢乐春节”文化交流任务。同一时间段,三个团体赴两大洲六个国家演出,在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是第一次。演出时,又创下多个历史纪录,独具特色的甘肃文化艺术深深打动了西方观众。
“那天,伦敦风特别大,气温比较低。演出中,还下起了毛毛雨。”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吴鹤俊是赴英演出中国甘肃艺术团团长,带着省歌舞剧院打造的《敦煌情韵》,到伦敦和谢菲尔德进行访演。对当时的盛况,吴鹤俊记忆犹新:“演出在伦敦市最重要的中心广场特拉法加广场,爆竹声声,锣鼓阵阵,大红灯笼高悬在大型舞台上方,将广场装扮的红红火火,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从中午开始,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观众逐渐从四面八方齐聚广场,将整个广场围的水泄不通,人们共同期待着感受有独特习俗的中国年。
当时,赴英演出的还有中国总政歌舞团,宋祖英、阎维文等歌唱家登台一展歌喉,将一首首好听的歌曲送给当地民众和华人华侨。“这时候,《敦煌情韵》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在为总政歌舞团鼓掌的同时,也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期待能有好的表现和效果。”吴鹤俊说。
终于,《敦煌情韵》在观众的期待中登台。亮丽的服装,充满异域风情、表现敦煌文化的舞蹈《金光千佛》、《伎乐》美轮美奂,琵琶、萧、古筝三重奏敦煌古曲《伊州》娓婉动听,这些节目成为当日活动最大的亮点,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古老的东方,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丝路的神韵。中国杂技“单手顶”、“顶坛”以及魔术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报幕时,介绍了甘肃,介绍了灿烂的敦煌文化。当听到演出团体来自敦煌的故乡时,观众使劲鼓掌,气氛非常友好。”演出时,吴鹤俊一直在拍照,用镜头记录了演出全过程,捕捉精彩瞬间。“近三个小时的演出,观众一直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有些人肩上坐着小孩子,一直坚持,没有离开。在广场,还划出了残疾人专区,不少人冒严寒来看演出。这一幕幕让人很受感动。”回到兰州后,吴鹤俊会不时地翻看那些照片,重温美好记忆。
“整个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谢幕长达10多分钟,观众久久不愿散场。”据伦敦市和华埠商会统计,演出当天有超过50万人次涌入特拉法加广场,共庆中国兔年新春,这一数字创下了伦敦春节庆典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2010年,“欢乐春节”活动曾在这个广场创下过观众超过30万人次的纪录。今年,这个记录被省歌舞剧院的《敦煌情韵》打破。这也是除在亚洲之外,在海外举办春节活动吸引观众最多的一次。第二天,《敦煌情韵》又在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市演出,同样受到了观众热捧。
再现敦煌神秘的文化艺术
同样,省歌剧院带着“敦煌味”十足的大型乐舞《敦煌韵》分别在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等四国执行“欢乐春节”访演任务。历时14天,演出7场,联欢4次,近万名观众现场观看。
《敦煌韵》以莫高窟壁画和敦煌民间神话传说为素材,将“月牙神女”“美音鸟”“千手观音”等神话传说搬上舞台,通过“壁画舞影”、“神韵遗风”、“天地人和”三幕乐舞,再现了敦煌丰富神秘的文化和艺术,为观众了解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罗马尼亚国家剧院院长、前文化部部长扬·卡拉米特鲁说:“编剧、舞美、音乐、灯光……都是顶级水平。我很荣幸《敦煌韵》能在罗马尼亚国家剧院上演。”黑山全国性报纸《文化报》以题为:“莫高窟艺术,豪华的文明”盛赞演出。
春节期间,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在埃及展出了香包、剪纸、唢呐、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品实物300余件。香包艺人王万红、剪纸艺人吉彩琴、张锐利、泥塑艺人赵文菁等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了现场展示,环县皮影艺人解志林、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进行现场表演,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深深打动了埃及人民,纷纷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互动,体味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