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
解密《富春山居图》三大传世密码
《无用师卷》和《剩山图》难对比高下
对于中国古代名画,一般人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在文人画家眼中,却有不同的答案,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认为是登峰造极的“神品”。它不是繁华喧阗的世俗风情画,而是闲淡洒脱的山水长卷。更令后人为之着迷的是,它以清逸超凡的笔调,勾勒了中国文人内心隐匿的心灵家园,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最高点产生在汉族知识分子受排挤的元代,元代最有成就的当属居“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又是凝聚其一生体悟的最精彩作品。如此三个之“最”,成就了这幅“登峰造极”的神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昨日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他多年典守院藏书画,对于《富春山居图》给予了新的解读。
密码之一 作此画时已年近八旬
南方日报:《富春山居图》为何在那么多后辈画家那里,被认为是“登峰造极”的神品?
金运昌:首先从文化传统来讲,山水画在中国古代各类画种中地位最高最重要。中国古代无论在朝还是在野的文人,都把山林当成心灵家园,特别喜欢用笔墨表现山水,为的是寄托一种超脱、散淡的人生态度,与老庄思想的传统有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里鲜有人会去画太和殿,也没人去画百官上朝,因为那显得很庸俗。另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山水诗的影响,比如南朝谢灵运,之后的王维、孟浩然,都有歌咏隐居之乐的作品。
其次,从山水画发展的源流来看,按晚明大画家董其昌的总结,中国古代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北宗以宋代的一批画家为代表,表现北方崇山峻岭,典型的技法就是斧劈皴,风格以写实为主,以“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为代表性画家。而南宗,以五代的董元和巨然为代表,表现南方山水的草木华滋,丘陵起伏,烟云缭绕的景象,特点是润泽,有一种风流云集的气度。这两种源流,在宋代时北宗占上风,但到了元代,文人画主宰画坛,就变成了南宗居主导地位。其中首当其冲就是一代书画宗师赵孟頫,他是宋元过渡之间的一个领头者。黄公望就是他的得意门生,黄公望曾称自己是“松雪斋中小学生”(赵孟頫是松雪斋主)。实际上,黄公望就是继赵孟頫之后发展南宗山水的一位集大成者。
最后,从黄公望的个人成就来讲,黄公望仕途不得志,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看破人世,做了全真教道士。他到杭州一带去云游,对这附近的山水草木非常熟悉。黄公望工于写生,外出常带着一个皮袋子,里头随身装入笔墨,遇到好山好水,就画下来。因此,他积累了大量富春山一带的景色,而他又继承了赵孟頫对文人山水的思考和主张,晚年完成《富春山居图》,堪称他毕生艺术主张和技巧的一个总结。
黄公望当时79岁,已进入暮年。我认为,黄公望是想通过这幅《富春山居图》,把毕生对山水画的体悟、思考、技巧都统统沉淀在这幅画上,为的是让后人知晓。
黄公望在世的时候,已经很有威望,而他去世之后,这幅画成为他一生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上继南宗文人山水的源流,下启明清文人山水之先河,历史地位是独一无二。可以说,它表达了中国南宗山水里的最高境界。以至于明代大画家邹之麟在这幅画的题跋里,称赞它是“画中之兰亭”。
密码之二?黄公望到底画了几年?
南方日报:黄公望是怎样集中展现他出神入化的技法?
金运昌:黄公望在这幅画的题跋里,写到是准备送给他的好友无用师的。当时黄公望邀请无用师到他隐居的山庄别墅里做客,两人一起切磋画艺,画得很快,他的题跋里写道“兴之所至,不觉累累布置如许”,可见他成竹在胸。但是之后三四年里,他一直没有完成这幅长卷送给无用师。这段时间,他四处云游,每每回到山中别墅才会在长卷上补充一点。长卷表面上看起来一气呵成,其实断断续续画了3年,还没有完成。
这下子,无用师就有点着急了,问黄公望什么时候能完成。黄公望说,干脆我外出时随身带着这幅画,这样以便尽快完成。可是,无用师又担心,万一途中被别人索取岂不是更得不到这幅画?于是,他就让黄公望先题跋,写明完成后要送给无用师。
在黄公望题跋的4年之后,黄公望去世了,究竟他什么时候完成这幅画,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题跋后不久他就完成了,所以整幅画画了三四年,也有人推测,他直到去世前才完成,所以说一直画了7年。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是臆断。
但我们可以由此得知一点,就是黄公望用了这么长时间,对这幅长卷不断完善,可谓凝结了他毕生心力。这幅画也是他所有传世画作中尺幅最大的一幅,而在古代书画的手卷、立轴、册页这些种类里,手卷又是最难画的,因为它如同一个电影的长镜头,从一处山水的头扫到尾,中间不能有重复,还要有起承转合,要有节奏感,如同一首交响乐曲,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里最终实现了这一完美的境界。
整幅长卷有起有落、有满有松、有浓有淡、有干有枯,树、石、屋、庙点缀其中,一层层皴染,使之相当有立体感和深度。宋代绘画讲究“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而黄公望将深远转化为阔远,使其意境更为从容平淡,它得以成为黄公望传世最好的画作。之后,这幅画又经历了明代大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等人的大力宣扬、题咏,被推崇到中国文人山水非常至尊的地位。
密码之三?被烧掉开头一片湖水
南方日报:《富春山居图》被烧掉了哪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哪部分更精彩?
金运昌:及至明末,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痴迷到决定死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我认为,它并没有被中间烧断(民国大收藏家吴湖帆也这么认为),烧掉的只是开卷处的一大片湖水。原画只是被烧了5个大窟窿,《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分别留着两个半窟窿,而在画面上《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基本是可以接上的,烧掉的其实是开头。
现在这5个烧洞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后世的藏家对它进行了修复。但《无用师卷》后来流入宫廷,《剩山图》流入民间,请的是两个不同的修复师傅,修复技术不一样,所以现在两段画现在看起来接不上了。原画的次序是《剩山图》在前,《无用师卷》在后,但是原作一开卷并不是剩山,而是有一大片湖水,这片湖水被烧掉了,明代大画家邹之麟有过一个对《富春山居图》的临本,里头还保留着一大片湖水。
可以说,《富春山居图》的两段都是煞费苦心。其中一山一水都无懈可击,虽然《无用师卷》比较长,但很难说《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哪一段价值更高,因为都无可挑剔。经典就是没有废话,毫无废笔,无懈可击。
南方日报:乾隆皇帝为何会看走眼?把赝品《子明卷》当做真品收藏,而把真的《无用师卷》当做了赝品?
金运昌:乾隆皇帝先得到《子明卷》,但这是一个临本,可是水平很高,乾隆皇帝视为珍宝,不断在上面题诗。之后,有一天大学士、清宗室傅恒告诉乾隆说,有一个大收藏家安歧死了,他手里有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子女卖出来,乾隆问怎么可能还有一幅?命人赶紧拿来。乾隆皇帝后来说,安歧这一幅也很好,于是花“两千金”买下。
乾隆真的看走眼了?我并不这样认为。乾隆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举动,就是命令后人将这幅被认为是赝品的《无用师卷》收录到他的藏品目录“石渠宝笈”之中。如果他认定是假画,为何还肯花费重金购买并编入自己的著录文献?但由于已经在《子明卷》上题跋了,所以干脆将错就错,但他并不是看走眼,否则就不会放走这幅真迹。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肖央 周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