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康的《藏传佛教》系列作品
▲深圳藏家青浦收藏的影像作品《回放之一》
杨延康的黑白照片卖得很好
一直以来,人们对照片收藏的认知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照片是可复制的,所以不可收藏;另一个误区是摄影太简单,按下快门就行。
其实,照片的买卖从一开始就参考版画,用编号来控制印量。
在深圳藏家青浦家里,整面墙被巨幅摄影照片《回放之一》所占据。这幅曾在2006年北京华辰影像专拍中创下22.55万元的名作,记录了“文革”开始时最为壮观的一个瞬间——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天安门城楼下是一片红色的海洋,独特的拍摄视角使天安门城楼犹如一艘正在起航的巨轮,毛主席站在船头,向红卫兵挥动着帽子。
现身拍卖会的那幅《回放之一》,是限量10幅小尺寸照片中的第7幅。而青浦家中所藏这幅,则是限量6幅大尺寸照片中的第1幅,编号“06-01”。
从2006年开始初涉影像收藏,青浦的收藏经历与中国影像市场从无到有的发展轨迹很是契合。他收藏了老摄影家翁乃强《回放之一》的第一张限量大照片,那几乎是整个中国影像市场开始启动的时刻;他收藏了纪实摄影家杨延康的80幅作品,而目前国内成套、成系列收藏影像作品的藏家还寥寥无几;他将深圳摄影家强晋的《六合圣像——最后的晚餐》挂在工作室一进门的显要位置,以收藏家的眼光,对这位眼下还不甚出名的摄影家寄予期望。
命中注定的《回放》
“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我就被它击中了。”说起《回放之一》,青浦说,那可真是“命中注定”,为了买它,当时还闹了个“大乌龙”。
2006年7月29日,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百年印象画廊正在上演一个日后注定被当代摄影史记取的摄影展:老摄影人翁乃强封存了40年的《回放》摄影展,照片的氛围和色彩,见证着一个特殊年代的虔诚与冲动,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和心灵。那一天,青浦正在北京出差,本想逛逛著名的798艺术区,没想到正遇上《回放》摄影展开幕。上世纪60年代生人的“文革”情结,让他在看到这些照片时如同找到了心灵呼应。
《回放之一》深深震撼了青浦,作为整个系列的第一张,1.5米的大尺寸只限量复制6幅,珍贵自不待言,而且只要“6500元”。他当场就决定要买下编号“06-01”的第一幅,“等到付款时,才知道是6500美元”,无奈骑虎难下,只好当场成交。“说实话,开始挺后悔的”,要知道,在那之前,国内还没有影像专场拍卖,知名摄影家的作品一般价格都在几千元徘徊。
很快,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仅仅一个月后,《回放之一》的最后一张大尺寸照片,编号“06-06”的作品已经飙到了40多万元人民币。当年11月,在北京华辰举行的中国第一场影像专拍上,编号“10-07”的《回放之一》也拍出了22.55万元的高价。此后,《回放》系列作品曾数次现身香港苏富比、北京荣宝、北京诚轩、中国嘉德等拍场,但《回放之一》的六张大尺寸照片再也没有出现过,其他五张照片被谁收藏了,至今仍是个谜。
那是中国影像市场开始启动的时刻,2007年被很多人称为“当代纪实摄影的收藏元年”。回想起来,青浦感慨说,自己以一种非常意外的方式“见证了一个事件”。“但翁乃强的《回放》始终是个特例”,他告诉记者,后来很多人策划类似的摄影展,再也没有这种盛况,影像收藏的价值至今未被大众认可。从收藏的角度,他认为“第一手艺术”和“作品或摄影师的名气”直接决定了影像的价值,从这两个角度衡量,翁乃强的《回放》无疑都是一时之选。
北京798的“常销”冠军
“在深圳,真正纯粹的摄影家不多,能卖出照片的更没有几个。杨延康、张新民和杨勇,可以称得上二者兼备。”深圳新锐摄影师杨长虹对记者说。在中国影像交易最为集中的北京798艺术区,杨延康的黑白照片一直卖得最好,“最贵的一张,据说已经卖到8万元”。
青浦收藏了杨延康的80张照片。这是很成系列的一个收藏,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中国乡村天主教》20幅和《藏传佛教》60幅。“他拍西藏拍得很舒服,拍得耐看入骨。”青浦尤其看好这组《藏传佛教》。他告诉记者,藏区成为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之地,已不是新鲜事。但杨延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苦行僧般的工作方式,多年来,他在青海循化的寺院里、甘南喇嘛的僧舍里、西藏牧民的帐房里、云南香格里拉的木屋里,用镜头诉说,以瞬间向生活表白。
与很多拍场上昙花一现的高价摄影作品不同,杨延康是用实力“打底”的。青浦告诉记者,杨延康曾获第一届“沙飞奖”创作奖,并于2005年、2009年两度获德国“亨利·南恩”传媒大奖摄影奖,这些荣誉和来自学院派的认可,为他作品的常销提供了有力保证。但即使是杨延康,也只有数十张照片卖到5万元以上,其他许多照片标价2000元都乏人问津。事实上,由于国内影像市场的不温不火,成系列收藏照片的藏家屈指可数。据青浦了解,除他以外,还有一个四川藏家用70万元收藏了摄影家吕楠的一套西藏照片《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并专门用非常稀有的藏纸打印出来。
“天价”照片都是孤例
相比已经成名成家的杨延康,初出茅庐的杨长虹涉足影像交易的故事,更能代表国内一般摄影家的生存现状。2006年到2007年底,杨长虹和搭档曾翰拍了《叫魂》组照,一共四组22张照片,将现代的角色扮演动漫文化“cosplay”游戏与古老戏剧并置,对历史文化投以独特的关注和追问。《叫魂》曾在世界各地展览,现在上海美术馆收藏了整组照片。
杨长虹告诉记者,2007年《叫魂》在中国嘉德上拍时流拍了,但私人藏家一直很感兴趣。“过去我们通过韩国一家画廊代理,现在签约了上海M97画廊。”他说,《叫魂》中的第一幅照片在画廊的底价,过去是5000美元,现在是5000欧元,“卖得还不错”。
通过画廊代理作品,是目前国内摄影家的普遍做法。像杨延康、翁乃强,都签约最早在798艺术区开设专业摄影画廊的“百年印象”。而杨长虹透露,国内影像市场的佣金问题近两年才慢慢与国际接轨,“过去,画廊和摄影家是64分成,现在改成了五五分,这是国际惯例。”
青浦收藏的一幅《六合圣像——最后的晚餐》,也来自一位不甚知名的摄影家强晋。这幅作品价格不高,但青浦坚持认为它有种“神性”的光芒。在中国最大的天主教村山西六合村,强晋组织村民进行了对古典和经典艺术的戏仿。难能可贵的是“演员”全部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不知是强晋“说戏”的力量还是原住民的自觉理解,正像西方人在平遥摄影节上评价的那样:这简直是《新约书》的再现。这幅作品,被青浦挂在工作室一进门的显要位置。“摄影师名气对作品价格会产生很大影响,但我认为未来强晋的价值一定会被认可。”青浦说。
尽管一直在断断续续收藏摄影作品,但作为藏家,青浦对整个影像收藏市场并不看好,“不像油画是‘硬通货’,照片的价值很难被认可,许多拍出过所谓‘天价’的照片都是孤例。”他很少去拍卖会买照片,藏品中更多是油画和古代器物,收藏照片也只为观赏,“靠这个投资,真的没想过。”
昂贵照片价格榜
王庆松《Follow Me》 成交价:1175.1799万元(伦敦佳士得2008年秋拍)
张洹《家谱》成交价:184.275万元(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
刘铮《四美图》成交价:168万元(中国嘉德2007年秋拍)
宋冬《印水》成交价:119.475万元(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
裴炳雨《松》成交价:108万元(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拍)
王庆松《过去,现在,将来》成交价:98.56万元(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
林天苗、王功新《这儿?哪儿?》成交价:95.2万元 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
邱志杰《纹身Ⅰ&Ⅱ》成交价:93.6万元(香港佳士得2006年秋拍)
王玉琦《丹麦摄影师》成交价:88万元(中鼎国际2006年春拍)
艾未未《掉汉瓶》成交价:87.075万元(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