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华辰拍卖有限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
百年印象总监——陈光俊
泰康空间总监——唐昕
私人收藏家——朱勇
影像收藏与拍卖的市场化发展在中国不足10年,与中国百余年的影像发展史及当下国际影像市场发展极不相称,影像无疑还是一块价值洼地。面对当今中国影像市场状态,2010年8月27日,《收藏投资导刊》召开了影像市场论坛,邀请市场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影像市场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契机。
1.影像的分类和市场现状
记者:请各位嘉宾先介绍当下艺术市场对于影像的分类,以及市场收藏、流通状况。
李欣:目前,从整个影像收藏拍卖市场来看,大体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实类”(包括有历史性特点的老照片);二是以摄影作为媒介进行再创作的“当代类”。目前国内拍卖市场走势表现较好的是纪实类作品。藏家对当代类作品的知识储备结构不完整,包括我们对作品的理论导向也不够,藏家解读作品有一定难度。
陈光俊:中国至今还没有完整、权威的影像理论教材来阐述分类问题。我们暂且将影像分为:纪实类、商业类、艺术类(其中包括当代影像或观念影像)。从市场角度来看,纪实类和当代类影像是目前影像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百年印象开办之初,在纪实类板块举办了很多著名摄影师的展览,成效不错。近几年随着影像市场的发展和与国际影像市场接轨的需要,当代类的展览逐渐增多。从影像市场最前沿的操作人角度看,目前当代类影像的流水数值远高于传统的纪实类影像。市场产值的100元中有70元至80元是当代类影像。这是影像市场的一个变化。
记者:从机构收藏角度,泰康空间为什么把摄影作为重要收藏部分?
唐昕:我们的目标是建美术馆。2002年之后的整体收藏转向当代。我们的收藏依据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力图通过藏品展示中国美术的发展状况。国内的艺术发展在创作媒介上趋于多元化,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关注的实验性的一个重点即是媒介多元状况,而影像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创作媒介之一,所以泰康当代收藏选择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部分。当然也不局限于“当代”摄影。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国摄影在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仅作为工具来反映意识形态和政治,在艺术媒介实验属性方面比较缺乏,但其中也不乏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我们的收藏很少公开,可以简单提一下,比如吴印咸的作品。
记者:买家是什么状况?
唐昕:中国大部分买家可能都有“投机”心理。购买者有处置藏品的权利,但如果跟炒房地产一样,就等于把艺术品当做纯粹的投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买方市场非常不成熟。国外画廊人士曾说,他们更愿意参加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博览会,海外的华人收藏市场比较成熟。中国有些内地收藏家是两步式:博览会进门,拍卖行出门。这种状况不改善,最终会伤及一、二级两个市场。
李欣:中国目前确实存在三种购买者:收藏家、投资者和投机者。一些投机者的行径毫不遮掩。例如他可以8月份到画廊买作品,转身赶在9月份拿去上拍,我坚持拒绝这种“搅局”行为。另一个问题,今年老照片被大量“吃货”,压在某些人手里造成资源紧缺局面。
陈光俊:目前,百年印象中国本土收藏家很少,95%都来自欧美。大致分为:收藏机构、职业藏家、艺术爱好兼收藏者。艺术品投资除了高回报之外,还拥有其特有的附加值,如公司形象、个人品位、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提升,中国现在的影像市场还未真正形成。因此,影像收藏的门槛相应较低,一两万就能进入市场买作品,其升值潜力不言而喻。
朱勇:这也是“收”与“藏”的区别。以“收”为目的是为了“出”货;以“藏”为目的,其眼光不会局限在眼前的利益。把市场做大后进行规范,才会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国际艺术市场标准不一定适合中国,但中国逐渐建立的标准则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艺术市场的价值导向。
记者:现在画廊中当代比纪实影像的行情更好,二级拍卖市场的表现如何?
李欣:一级市场比二级市场超前。我很看好当代类影像,但为了顺应市场需求,现在以纪实类为主实属无奈之举。从2006年华辰敲响中国影像拍卖第一槌开始,通过四年的历练,藏家已经开始细化,有专门玩老照片的,有专门玩当代的,还有专门对历史和社会性题材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