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并不能代表我国当代艺术的全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中国表情
并不能代表我国当代艺术的全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中国表情
作者: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09-06-26

这是中国内地当代艺术第三次以国家馆形式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相比前两次的策展人——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和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侯翰如,这一次的策展队伍在当代艺术江湖内引起不小争议。策展今年中国馆的是艺术家卢昊和中央美院副教授、艺术史学者赵力,圈内嘀咕的主要理由,简单说是这两位的江湖名声不如前两届的策展人响亮,他们凭什么主持如此重要的、“代表中国”的展示机会?

“代表中国”、“展示成就、实力”,在奥运时代的中国的确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心态,却不能适用于艺术。西方媒体偶尔会提到自己的国家馆“并不能代表我国当代艺术的全部”,同时默认那是理所当然的——大部分评论者根本不会有那样的要求。毕竟双年展的金狮奖不是奥运金牌榜,更不是某个体育项目的职业联赛。

中国馆主题的英文版是“What is to come”,直译过来大致可以翻译成“下一出唱什么”。没有标点,所以既可以读成提问,也可以理解作断言。从7位参展艺术家尺度节制的作品当中,当然能够看出大社会大时代的精神实质与趋势;从中国馆策展人人选在当代艺术小小江湖里掀起的波澜,恰恰也能了解同样的内容。

军械库展区尽头的处女花园和油库,仍然是限制颇多的展陈空间,尤其今年室外绿地又让迁址的意大利国家馆占去一多半,中国馆的作品必须以小应对。画家曾梵志在油库的通道间摆了一个家常尺寸的书架,每个格子都搁几本线装书,一律靛蓝封面、白色书名签。逐本翻看,内容全是西方译著,大多出自改革开放之后。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有“世界资本经典译丛”,有萨特、福柯、弗洛伊德、尼采,也有《茶花女》、《月亮与六便士》、《少年维特的烦恼》——就连《中国的食物》,也是美国作者所著。

这些书籍被切掉书脊,书页间偶尔加插曾梵志油画的印刷品,重配封面,装订成中国线装书样式。中式、古典的外观与西方、现代的内容,这样的并置不算陌生;穿插其中的画家作品,似乎暗示作者的精神世界正是夹在二者的交融或冲突之间。惟一令人好奇的是作者是否真读过他选的所有书籍。

何森的《太极世界》由50幅小画组成,在油库尽头的货运木箱上挂成一片,最大的画幅也只十数厘米见方。

何森的《太极世界》则是50幅小画,在油库尽头的货运木箱上挂成一片。最大的画幅也只十数厘米见方,而雕花的金银色画框的面积远大于画面。远远看去,画框里只是红绿黑白的单一油彩色块,走得很近了,才能辨出油彩表面用狼毫小笔勾出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效果如同紫砂壶上的雕花。油彩、画框和画面的真正内容,仍然是中与西的冲突并置,不过这一次加上了“显”与“隐”的深一层关系。何森自己也观察看客,半数以上的人,的确只是远远看到一片华丽壮观但似乎没有内容的画框,就离开了。于是,观者的行为反应,也成了作品隐喻的现场成分。

关键字:威尼斯双年展,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