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中国魅力:日常化的艺术影像
中国魅力:日常化的艺术影像
——暨2000年《中国魅力》展前言
作者:    来源:顾振清博客    日期:2010-07-04

当代艺术中的中国魅力正在引起国际艺术社会的兴趣和注意。九十年代末的实验艺术家似乎在着意回避先前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他们搁置西方话语系统中东方主义的逻辑目标,并疏离过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情结和过于理性的社会终极关怀。社会现实的惊人演变提供了纷繁复杂的视觉经验和精神现象,日常生活的滋养和积累使他们更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主体与现实中社会境遇的关系在自身艺术发展脉络上的必要性,于是感知事物的艺术方式和态度取代了艺术家对结果和谜底的追问及对责任感的虚妄承担,上升为形成自身艺术个性的主要手段和努力方向。中国魅力就在这一立足本土文化环境的慧黠的艺术指向上发生。

此时,影像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迅速泛化,使得艺术家日常性和随机性的工作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表现领域。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渐渐进入影像社会,随着彩色胶片的发展、傻瓜相机的流行、数码技术的产生,摄影表现出了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及由摄影衍生的影像再生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艺术可能性,因此更为直接地顺应视觉传达的潮流而赢得公众更广泛的欢迎。摄影洞见着我们所忽略的日常领域中的事物表象,数码影像清晰捕捉、定格和重复着人的肉眼所无法辨识的现实动感画面,再生影像和虚拟影像创造着人的知性和主观性所映射的非自然图景,其中所伸展出的观念性刷新了人们观察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习惯目光和感知方式。在中国实验艺术自身需求的催生下,艺术家的观念对摄影、数字影像的进入和充实,很快使摄影这一艺术样式成为先锋艺术发展的试验场。观念影像成为真实呈现中国人心灵史演变痕迹的有效而丰富的文化景象。当代艺术对手工技术权威的解构,使影像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优势愈来愈明显。尤其是观念性的确立,使影像得以对当代中国人心灵史作真实的透视和披露,从而集中地体现了视觉直击给艺术与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波。艺术家观念表达的艺术智慧也就更便于集中在平时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之中。回到自身的艺术家用镜头面对并注视的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并借此印证着社会中的自身存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理所当然体现出针对中国本土物质化的形象资源的一种鲜活生动的精神性把握。于是,随着一批批成熟作品的推出,日趋国际化的艺术生态将不同以往的中国影像资源内在的艺术魅力不知不觉地推到当代本土艺术的前台。在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读图者的目光中,中国艺术家所制造的影像生成了一种具体可感、可以辨识的中国魅力。这种非同寻常的魅力在艺术全球化的进程中日益聚合成具有辐射性的视觉力量,成为使国际社会眼睛一亮的视觉新焦点。

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国魅力的一个影响面和诉求方来自西方国家及其话语系统,来自中国当代艺术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美公众的响应。在今天已被称为地球村的世界上“脚底下挖个洞穿过地心,从地球的那一端爬出来就是中国”,这个传统的说法仍在美国、欧洲的孩童口中重复。在许多欧美人的脑海中,中国仍是遥远的、神秘的、不同寻常的国度,总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泛滥的影像充斥于日常视域中,使人们被动地接受本地大众媒体放大的身边事物或国内热点新闻,迅速遗忘往日见闻流水一般逝去的印象,当然其中包括有关中国的零散信息。由于冷战的结束,良好的经济状况、优越充裕的物质条件、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使美国人及一些西欧发达国家的民众享受着他们所知道的最好的生活水准。人们自信心和安全感大增,对国境以外的事物兴趣十分微弱。对他们而言,中国的事情和问题意义不大,这也意味着对中国诸多基本知识、事实与问题的罔闻。在此情形下,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水墨艺术与学院派的学习型艺术由于模式痕迹过重总是与当代欧美的公众的兴奋点擦肩而过,关键仍在于不具备吸引力。幸而,信息屏障的坚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中有所松动。在国际重大展事中频频曝光的华人艺术家展示的具有鲜明文化符号特征的“借东风”式的作品,以及在欧美的博物馆、画廊、公共空间举办的当代艺术展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通过人们熟悉的当代艺术样式、媒介及展示方式,传达着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性和引人入胜的异国情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的注目并获得大幅度的媒体报道量,在提升中国艺术影响力上功不可没。国际艺术社会中的“中国热”,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出现在国际场合。如今,一些展览进一步摆脱对意识形态差异的纠缠,逐渐接近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状态和话语情境。其中,精神内涵不断翻新的观念影像作品成为不容忽视的艺术现象,这些影像作品如实地再现着艺术家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及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个性观照,展现着艺术家在更替迅疾的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感性思维和观念表达的生动形式。在直接面对公众的过程中,影像以其现实与观念双重直观的明晰性生成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社会呈现出异常的生存现实,其中丰富、多元的事实和精神的流变通过艺术家对自身日常境遇的机敏体察和感悟,或多或少地体现于作品中,使充满活力的影像作品具有观众可以普遍感知的强劲的信息量和极为主观的文化特性。这种影像所凸显出的独特的中国魅力渗透在人们的形象记忆中,使得动态的文化传播形成一股荡涤旧有偏见、重新塑造民众态度与客观道德判断的力量,在艺术非政治性的国际化视觉传达中显山露水地反应出来,从而逐渐清洗着西方社会针对中国的殖民化图像的残存记忆和传媒暴力话语一味聚焦中国时事与敏感话题所积累的价值偏差,摒弃着冷战思维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装、捏造出的种种视觉怪象的蒙蔽。

中国魅力的另一个影响面以及主要诉求方来自本土社会,来自当代本土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环境的优化和人数众多的潜在艺术观众的反响。本土社会的是艺术家文化动机的发源地和作品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象。很少有艺术家不渴望在自身文化环境中得到母语文化的滋润和本土社会或多或少的价值认同。惟有如此,曲高和寡的中国先锋艺术家的身份不再需要西方观众的感知与承认才能确立。毕竟,对外交流不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文化上功利性的策略主义也就可以渐渐偃旗息鼓。就影像创作而言,有的艺术家反复思考如何消除作品中的中国印记,尽可能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让人无法根据作品中推测出作者的种族、肤色、性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相似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也使得许多艺术家更为看淡形式、媒介所附着的特定的精神性和象征意义,直接服从于内心的真实,或任意取舍传统的文化渊源中的营养,或即兴拿来外来的流行文化因素,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沉着的文化姿态和轻松、开放、自由的创作心境。也有艺术家以积极的入世姿态,努力突进大众文化的势力范围,以接近大众趣味的样式与社会力量协作,以获得艺术的公开性和在本土社会实现推广和传播的机会。当代艺术的接受基础就在艺术家改善本土文化生态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加厚、充实。当代艺术的本土化使中国魅力有着更持久感召力,从而对社会文化结构趋于完整。中国魅力来自传统文明对现实生活潜移默化的静态影响力,来自旧有意识形态在世俗文化中的深刻变异,同时来自艺术家面对生活中无数个白马过隙的转瞬时刻的日常态度,来自他们特殊的艺术知性结构和智慧性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对热衷于本土艺术传达的艺术家来说,中国魅力不是策略文化的产物,也不是自恋情结的分泌物。中国魅力是这个独一无二的时间段中我们正在经历、正在习以为常的生存现实。

当中国当代艺术日益走向自身的独立性和丰富性的同时,摄影却一直笼罩在公共媒体不断膨胀的庞大阴影之下,仅仅突显出捕捉瞬间、客观记录等鲜明特性,未能及时地纳入当代艺术发展史的进程。一些实验艺术家的摄影创作则解放了围绕在摄影上的种种观念束缚,规避技术至上的误区,他们一跃而成为中国观念摄影领域最具实验精神的创作主力。而中国魅力则依托这一显著的艺术现实而产生,并从传统资源和现实背景两条脉络突显出艺术家的精神历练和追求。

黄岩作品《肉末书法》以状物精微的影像放大呈现了他以另类手段书写的百家姓文字。新鲜、有水分、闪烁着迷人光泽的生肉末构成的汉字,似乎掩盖了中国书法文字的神圣性和审美意蕴,从而延伸了一种关于人的血亲、身份探讨的艺术线索。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使得他能够犀利地捕捉到各种日常现成品与充满象征意义的传统话语系统的有机联系,易拉罐、植物盆景、猪肉、猪骨一一成为他顺手拿来的表达媒介,经过艺术智慧的“点金术”闪出熠熠生辉的中国魅力。他对作品把握也从仪式化展示逐步进入针对当代文化框架内的形象事物编织、创造和定量分析,从中探寻建构自身艺术的文化品格的可能。从日常出发又超越日常,他深深蕴藉在作品中的艺术态度。《肉山水》反应了黄岩对传统山水画在特殊物品和材质上所造成异常视觉经验的迷恋,概念性黑背景下,重彩涂抹的青绿山水与猪肉的肉色产生五彩斑斓的官能性效果,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导引,激发出人心理层次的欲望。在极具当代性的视觉游戏中从容地玩味中国古典人生的美学趣味,这也是黄岩作品引起观众更多的注意的关键。

关键字:顾振清,当代艺术,影像,中国魅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