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和,《上海证券报》艺术财经栏目记者,自2008年起,他一直“怂恿”我在上海策划一个国际性的版画展览,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理由之一是国际性的大展耗资不菲,筹资于我而言是一项过于艰巨的工作;
理由之二是国内多个城市已成功地举办了数届国际版画双年展,上海再做必
须有充足的其他理由,要是在办展理念和展览方式上没有突破,而是一味在办展规模和气势上攀比,就有“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之嫌。
早在2005年5月,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全体成员聚首天津,吴长江老师和广军老师就曾问我:作为国内特大都市,又是新兴版画的发祥地,上海可否考虑筹办版画双年展之类的国际大展?也因以上原因,我没敢接口。
老邱很热情,老邱很执着,他契而不舍地对我做说服工作,他说过一句分量很重也让我动心的话:“2010年世博会,上海应该有一个国际版画展”。
2009年夏,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张远帆路过上海,我们在咖啡馆里聊天。老邱又旧话重提,很快就将远帆发展成了他的盟友,远帆甚至说:“国际版画展就应该在上海办……”。
有了知音,老邱更加热心。他约了一位企业家和我谈合作,企业家说,他对版画有兴趣,钱也不是问题……但在聊得最愉快的当口,他问:可以留多少作品作回报?……我决定,事情就此终止。
老邱没有放弃,他认为上海不缺钱,关键要有好项目。又过了两个月,他来电话说,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郑家尧会长愿意听听我的想法。
这次老邱找对人了。郑会长他们协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外文化交流。也不用多解释,他马上就明白了版画在开展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爽快地同意立项,提供启动资金,并指定殷正伟副处长和杨焱、张曼着手此项工作。项目可以启动了。
肖谷,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处副处长,是力主上海应该举办国际版画展的另一位热心朋友,他以实际行动牵来了另一双热情的援助之手——虹桥当代艺术馆馆长宋建社——他承若提供展出场馆、为我们安排了黄金档期并负担出版画册的费用。
基本条件具备,我开始考虑应该策划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首先,不广泛征稿,不考虑做一个规模庞大的海选式的展览。其次,还应该是一个主题明确的精简的展览。由于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期,组委会将主题一致指向“城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要避免办成一个光鲜肤浅、描摹表象而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城市风情展。应该追问展览的意义——意义何在?
面前摆着几条互相交叉的思路,一,纵观全球版画发展态势,追寻国际最新潮流,取俯瞰的角度。但本届展览还不具备这一条件。二,贴近中国的现实,从中国本位出发寻找路径。这似有不太“国际”之嫌,但在全球化的今日,某地病毒,数日内可以传遍世界,那么上海面对的问题可能,就是全国或世界可能面对的问题。三,将关注点限制在版画艺术的本体之内,探讨版画材料技术与样式方面的潜力与可能。四,重点关注版画艺术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条路径,我选择二与四,兼顾一与三。我们没有条件也不想复制一个成熟的精英式的展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强调公众性的国际展览呢?我听周国斌说起,上大美院的汪大伟院长带领几位老师出访,在某国出席了一个国际版画展开幕式,展厅里只有参展的作者和人数极为稀少的几个观众,上大美院的老师们居然就是展厅里较为“庞大”的参观群体。可见国际国内都存在版画与社会的疏离,被逐步边缘化的现象,这或许是我们可以触碰一下的“国际问题”,如果我们借展览之机考虑一下“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如何使原本属于传播工具的版画在一定程度上找回原本拥有的公共品质”这不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如果艺术家籍展览之机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城市更美好,国际城市化道路还有那些不尽人意之处”那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两层意义相互关联通过上海这样一个多元文化集聚的国际大都市,在世界博览会期间提出是适合的,由版画切入也是适合的。
这,可以吗?
我向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征求意见和寻求支持。听我详细介绍了展览构思,他赞同我的想法,他说:“如今的许多展览已成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自弹自唱,无人关注,也没有价值。”他当即与上海美协秘书长陈琪联系,允诺美协作为主办单位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申请资助。允诺在展览的各个环节上全力予以支持。他还断定我们筹备的这个展览应该可以成为美协本年度有较高学术含量和影响的重要展览,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的成员,我又将展出的设想向艺委会主任广军先生汇报并进行多次详细讨论。广先生同样也很支持我们的办展理念,他说:“版画家一直认为自己被边缘化了,其实长期以来,我们不关注社会,是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他要全国版画艺委会秘书长隋自耕主动关心这一展览的进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可以作为指导单位,予以支持。
展览的架构逐渐丰满。
2010年3月,展览正式立项,成立了组委会。组委会确定展览应于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举行,虹桥当代艺术馆为我们安排的开幕时间是2010年9月中旬,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筹展时间——只有半年。
征得主办方与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的认可,我邀请张远帆和尚辉与我共同策展。他们俩对版画都有深切理解,既有策展的经验也有文字与理论方面的造诣,他们的加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们很快在办展理念上取得一致并初步分工,尚辉负责理论梳理,远帆和我负责遴选作品,他偏重国外,我偏重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