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展览评论 > 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
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
作者:彭锋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11-29

我将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确立为“弥漫”,用五种气味为载体进行阐释,目的是(1)回应总策展人的主题,(2)充分利用场馆,(3)与艺术家一道探索当代艺术的某些问题。

1

总策展人比奇提出的主题是“启迪”,强调光在艺术中的作用。从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主题算得上是对传统的回归。在西方美学中,光拥有很高的地位。比如,在西方美学经典文献之一的《论崇高》中,“光”(light)就是用来描述崇高的基本词汇,与“光”相关的还有“高”(height),它们一道揭示了崇高的本质:灵魂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t)。它与犹太-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关。

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维度不如西方哲学中那么清晰,中国哲学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超越,而是将超越性蕴含在日常性之中,在担水砍柴之中、事父事君之际去体会无限妙道,而无须不食人间烟火。冯友兰将中国哲学的这种特征总结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庞朴则认为,中国哲学在“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还有一个“形而中之象”,中国哲学不一味追求超越,原因在于只有在“形而中的象”中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安顿。真正能体现“象”的,不是哲学,而是诗,是艺术。

如果说“形而上”与“光”有关,那么“形而中”就与“味”相连。就五官来说,视听居上,嗅味居中,触觉居下。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美学会特别推崇“味”。中国美学对“味”的推崇,明显与中国哲学对“形而中”的追求有关。由此可见,味的弥漫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与光的启迪在西方文化中的位置类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选择“弥漫”来对应“启迪”。

比奇用大小写将“启迪”分成两个部分,大写的“ILLUMI”仍然具有“光照”和“启迪”的意思,而小写的nations则具有“众国家”和“诸民族”的意思。也许比奇希望艺术家们来思考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关系,希望艺术家能够在新的国家间关系的理解上为人们提供启迪。但是,比奇的“启迪”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答案。就像比奇给参展的艺术家提出五个问题,希望艺术家给她提供答案一样。在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的展览中,我们给出了答案。根据我们的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国家间关系将由泾渭分明变得交织不清。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各种形式的跨界在所难免,人们对国界的理解不再单一,国界的含义变得更加富更有层次。

2

中国国家馆位于威尼斯军械库展区的末端,是一个放满油桶的油库和一片草地。草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处女花园。但是,中听并不等于中用。我听到不少人抱怨中国馆条件恶劣:阴暗、潮湿、充满锈迹斑斑的油桶和令人胸闷的柴油味。在这样的场馆中如何做展览?由于油桶已经是场馆中的“作品”,我们在场馆中展出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显得多此一举。面对被油桶分割得零七八碎的空间,我真有些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我想到弥漫,想到用气味做载体来表现弥漫,我终于找到了我能想到的利用油库的最佳方式。

最初我想到的气味是中药。因为在构思展览的时候,我在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给博士生上课,在讲到丹托的后历史艺术时,我用中药作为比方来帮助大家理解。历史中的艺术是不断革新的艺术,相当于不断增加新药材。如果不能再增加新药材了,艺术就进入了它的后历史阶段,像增加新药材一样的创新就不再可能,以不断增加新药材的形式构成的艺术史就终结了,后历史阶段的艺术只是以往各种风格的组合,如同中医师用不同的药材配出不同药方一样。由此,我们就不能看出后历史阶段的艺术与中药之间的类似性:中医师针对不同的病人开出不同的处方,配制出不同的药剂;艺术家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方案,组合出不同的风格。对于后历史阶段的艺术家来说,熟悉风格和洞察问题变得尤其重要。没有问题,就无需艺术;不熟悉风格,就做不成艺术。

当时就有学生指出,药的配制与酒的勾兑类似。于是,第二种气味出现了。不仅如此,药和酒加在一起还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著名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手边刚好有这篇文章,这次读得尤其愉快。除了惊叹鲁迅的知识之外,尤其欣赏鲁迅的眼观、幽默和批判精神。

然而,我耳边总是回响着张岱年的教导:做学问不要穿凿。鲁迅的文章犀利,但有穿凿之嫌。尽管我也用到了药和酒,但我更看重的是药和酒与中国文化的正面关系。在药和酒定下中国馆的基调之后,我有找到了茶、香和花三种气味。香是寺庙中燃烧的香火,花最初是牡丹花,后来改为荷花。之所以做出这种改动,一方面因为威尼斯有牡丹花,再做牡丹就不那么新鲜了,另一方面荷花因为与人格的隐喻关系和宗教象征意义而更有精神性。

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气味很多,但我们必须有就此打住。最后确定为五种气味,与五味俱全、五味杂陈等用语有关。五味俱全,五味就意味着所有味道。尽管我们选取的五种气味,跟五味俱全中的五味不同,但我希望能够与五味俱全在字面上形成互文关系。正因为如此,我坚持不能再增加气味,当然也不能减少气味。

我没有选择墨,也没有选择醋。有不少朋友事后善意地提醒我应该考虑这两种气味,但我并没有因为它们的漏选而感到遗憾。墨香的确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它太形而上了,缺乏生活气息,可谓高处不胜寒。醋劲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它又过于形而下,缺乏必要的精神维度。尽管醋与酒类似,但有酒仙而五醋仙,有酒鬼而无醋鬼。有仙有鬼就有精神性,无仙无鬼就剩下物质性。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基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考虑,我们选取的气味既要有生活气息,又要有精神内涵,要能够顶天立地。对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体现来说,我想不出有比中药、白酒、熏香、清茶和残荷更好的载体了。

当然,艺术并不是对哲学的图解,即使是观念艺术,也有比哲学丰富和微妙的地方。哲学追求清晰性,艺术最求密集性。用古德曼(Nelson Goodman)的术语来说,艺术语言是有密度的。不仅语言有密度,而且态度也有密度。所谓有密度的态度,就是正反两可的态度。如果说五味俱全是正,那么五味杂陈就是反。当我们用到五味这个概念时,就考虑到了它内在的张力。尤其是当我们将这些气味置于以石油气味为背景的空间中时,它们之间的张力就更大了,它们相互混合而形成的各种隐喻关系就更加丰富了。对于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场地之间可能碰撞出来的种种寓意,我们不加限制。弥漫描绘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