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市场解读 >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独立的市场价值评判体系与创新精神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独立的市场价值评判体系与创新精神
浅谈资本抽身当代艺术市场及市场体系的建立
作者:简斌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4-16

在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繁荣与否必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艺术市场是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的;艺术市场的成熟则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整个艺术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经济的富足与文明观念提升、生活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艺术家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代表因素,其作品和创作观念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精神。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愈加重要,由此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迁,使得艺术市场的存在、运作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一个没有价值标准支撑的原料市场。即它是一个经营中国艺术却没有中国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参与价值定位的,而且作品仅仅被当作原料,由外国商人、后来由大量港、台商人主要参与的纯商业炒作。”

栗宪庭《中国的艺术市场需要自己创造》

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

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代艺术不是指时间概念上的艺术创作阶段,而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在西方现代艺术潮流影响下,突破传统艺术观念和手法,以表达个人感受和独特形式为特征的带有先锋意味的艺术创作。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近三十年里的事,与西方当代艺术相比相差甚远。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比赶超西方一百余年的历史沉淀,已经任重道远了。

中国当代艺术在刚刚兴起之时,并未受到市场的恩宠,那时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古玩、瓷器和名人字画,油画方面主要是学院派的古典风情写实油画。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艺术鉴赏力的缺乏,藏家也主要是外国人或居于海外的中国人,交易量极为有限。适逢市场经济启动之初,面对这种状况,一些批评家抱着在市场中为当代艺术创造一个生存空间的想法,千方百计使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市场牵上了线。这不仅让一部分当代艺术不可避免也无法抗拒地与资本结盟,他们中的佼佼者也确实意外地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国际艺术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明白了西方艺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提升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树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推出了一种能同国际接轨的当代艺术模式。至此,中国当代艺术就披上了一层‘老外喜欢的艺术’的外衣。其后学术界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一时间诸多媒体开始撰文讨论如何确立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的文化身份,以及如何深入到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中以获得社会关注和社会意义成为讨论和批判的热点。在国内无法获得认同的情况下,当代艺术家的市场举步维艰、身份定位的待确认,走西方艺术市场上成了当代艺术自我确证的唯一方式,这都使中国当代艺术处于‘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尴尬局面中。

二、资本与当代艺术的联姻

90年代初,一批政治波普的作品开始流入香港的画廊。比如王广义的‘大批判’、方力钧的‘光头’、岳敏君的‘傻笑’等等,让人们感到了开放时代的信息变化,也让西方人意识到中国大陆也需要活生生的资本生活与情调方式。鉴于这些苗头的开端,我们的画家们也开始想到了,原来当代艺术品还是能卖钱的。

当然在那时的一段时间里大陆能理解能卖钱的艺术家毕竟还是极少数。开始买中国艺术品的人圈子很小。那一时间内买家好像都是外籍人或是有过在国外生活工作经历的中国人。慢慢地随着生活品质提高,交往圈子变大,一些原本觉得要认识中国的西方人也开始买了,中国人自己的追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也开始注重自己国家的艺术品,虽然不甚懂得实际的含义与收藏,但也开始加入这个圈子掏钱购买艺术品了。‘非典’以后,这个在当时也算很前卫的圈子迅速膨胀起来,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由此给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升温,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备受关注。不断进入威尼斯、圣保罗双年展、巴塞尔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等著名国际大展之后,在市场上出人意外地取得了成功。其标志就是百万美元以上的单件作品拍卖纪录不断被刷新,其原因是以海外资金为主力,精心策划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我在《终极的尤伦斯时代》一文中就阐述过的这种现象)他们经过有计划的学术性包装,在短短两年内以股市牛人的气概,将当代中国油画家作品由十余万的价格水平推上数百至数千万元的高度。继而东南亚欧美以及港澳台、内地一些投资基金、拍卖行及画廊亦积极参与和呼应,形成了一波强大的国际力量,掀起了一股罕见的当代艺术狂潮。国际知名画廊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签约,当代艺术家们继政坛名流、影视明星和商界巨子之后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甚至有了如日中天的地位与显赫身份,受此影响,大批画家纷纷转向当代,希望通过当代艺术的路径抵达成功的彼岸。此时的艺术理想和信念均出现了颠覆性的动摇,走市场或市场趋势成为一种风向标,用来评判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坚硬尺度。资本的力量挟着着艺术家一路呼啸而至,这是当代艺术家们绝对想不到的局面。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进入蓬勃生长快速冲刺的阶段。GDP的飙升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表现得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这时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偏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代艺术的发展状态。特别是一部分艺术家对作品的方向把握与发展的扭转,造成了只有在文革中才出现过的跟风与假大空现象。一时众所嚣嚣,群情汹涌,好像中国当代艺术就国际化了。

三、资本下的当代艺术市场

2006年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中国当代艺术独占鳌头。那场拍卖的成交额达到了1.33亿美元,成交率更是高达90%。于是各大拍卖行、画廊、收藏家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一场当代艺术的神话就此开始了。

现摘录一些数据:

2007年中国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占的份额首次超过了法国,位列世界第三。
2007年全球100位当代艺术家成交量排行榜上,中国当代艺术家竟然占据了36席。
2008年曾梵志的油画作品《面具系列No.6 1996》最终以7536万港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纪录。
… …

当代艺术市场呈火爆状态,一件作品的价格会比三四年前高出十倍有余,一个拍卖行一年两季的拍卖额几乎翻了一倍,甚至出于利润的考虑个别拍卖公司还将佣金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比例。试想,当代艺术市场在长期缺乏良好社会文化基础和市场准备的背景中突然火爆起来,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些猛然冒出的资本并非是出于收藏或消费的意图,而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高额回报。火爆的背后更多的是经济原因,而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这说明大部分投资是没有终端收藏与明确的目的,而是处于市场运作这个中间环节。这部分资本基本来自于民间资金,但却不能说国人就喜欢当代艺术了。这部分资本对投资对象的选择必然处于跟着走的状态,出于利益的考虑跟的自然是西方当代艺术市场所树立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精英们。所以,简单的做法就是只要在一串名单中圈出那些当代艺术明星们的名字就行了,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们的作品,作品与我们的文化现实与理想有何联系,这些跟资本能否获利并无直接关系。大量资本的跟进还会借助一切力量对已成事实的当代艺术典范予以肯定,以维护这种投资的利益最大化。

炒当代艺术品跟炒股、炒普洱茶一样没什么区别,都是投机者在逐利。

关键字:简斌,艺术市场,市场体系,当代艺术,市场价值评判体系,创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