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艺术家个案分析方法论存在的问题
梅教授在微博上的回应中曾提到:“结论大家可以批评,但更希望大家看看方法论有没有问题。”我们已在前文对结论进行了反驳,下面再谈谈对梅摩报告“方法论”的不同看法。
《岳敏君报告》在提出结论后,对2011春拍、岳敏君市场整体走势及代表作品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对于采用的分析方式,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问题一:不该缺位的横向比较
《岳敏君报告》对岳敏君作品市场走势仅采取了纵向梳理法,忽略了岳敏君与其他艺术家的对比。岳作为“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已被百度词条收录)——又称“当代艺术F4”(以下简称“F4”)的艺术家之一,其市场走势与F4中其他艺术家存在很大的关联性。根据“百度新闻搜索”,可查到早在2005年,“当代艺术四大天王”被用来代表徐冰、蔡国强、谷文达、黄永砯4人,而到2006年6月,即有新闻将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称之 “当代艺术四大天王”,这与他们的拍卖价格迅速崛起引起媒体的关注直接相关,此后前4人多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海外四大金刚”,资本之手则造就了当代艺术市场上的“F4”。
在经历过2008年秋拍的暴跌之后,谁会被洗出F4一直是萦绕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市场从业者及观察者心头的悬念。尤其是在2009年秋拍开始的复苏阶段,“F4”的市场走势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分化,4人的市场虽然不再同步,但横向对比却更能说明未来的趋势,专业人士开始渐渐形成的其中一个共识是:看跌岳敏君。
艺术品市场是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价格不由成本支撑,而由信心支撑。岳敏君作品市场的信心危机在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显露出了最明显的征兆。下面即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对F4及曾梵志的拍卖市场进行横向比较。
2010年秋拍佳士得夜场上拍两件岳敏君作品,其中估价400-600万港元作于1997的《农夫》只拍到320万元流拍;另一件1994年作品《划船》估价300-500万港元,有9次出价,最终以466.12万元成交。同场曾梵志3张均超过最高估价成交,其中1996年作《面具系列》以2700万港元落槌;王广义一件2006年长达3米的“大批判”也以超过最高估价的380万港元落槌;张晓刚上拍3件作品,1张1984年的《草原组画:晚风》估价400-500万港元,预估价内成交,另两件单人的“血缘”系列均底价成交。
第二天的“亚洲当代艺术”日场,曾梵志、周春芽、余友涵、刘炜、刘大鸿等成为领涨焦点,作品纷纷突破最高估价成交。曾梵志上拍7件,成交的6件全部突破最高估价,流拍的91年作品《老虎》是市场上较为陌生的作品;张晓刚早期作品表现出色,一张1997年作小尺寸的《血缘系列No.19》也以最高估价180万港元落槌;方力钧在日场有5件上拍,虽有3件未成交,但其中一件《自塑像》是因发现是伪作而撤拍,还有两件流拍作品都是2005年以后创作的雕塑,另两件油画则都底价成交;王广义在这次日场上拍3张作品,其中两件“大批判”系列都成交,流拍的2005年作 ART ANGLE不是其代表性的“大批判”系列作品。
相比之下,岳敏君在这次日场上拍量最大,达10件,流拍4件,表面上看成交率也勉强达到60%,但成交的6张中,2张是版画,且版画中1张低于底价勉强成交,1张预估价内成交,注意后面曾梵志、张晓刚、刘野的版画几乎都突破最高估价成交,另外成交的4件岳敏君作品中,3件均为96年的“偶像”系列。拍品编号1257-1261共5件都是岳敏君作品,估价都在百万港元上下,在拍卖现场前4件连续流拍,直到第5件才底价成交,流拍的都是2003-2006年之间岳敏君尝试的雕塑或非“傻笑男”系列的其他油画作品。
横向比较2010年佳士得秋拍中的F4和曾梵志5个当代艺术家,可以发现曾梵志一路领涨,张晓刚早期作品均成交而2000年以后非代表性的“血缘”系列成交疲软,王广义“大批判”系列表现相对稳定,方力钧的雕塑不受市场肯定。虽然F4的表现均不算太好,但其他3人的代表作品的市场均未受冲击,而岳敏君不仅新作品表现不佳,90年代创作“傻笑男”系列也开始流拍。
将“F4+曾梵志”5人拍卖数据的横向比较从香港佳士得放大到整个2010年秋拍,可得表3数据,分析可见:张晓刚、曾梵志两人无论成交总额还是拍卖高价,均领先其他3人,张晓刚一流精品单价更高,在5000万元上下,曾梵志一流精品在3000万元上下,但曾梵志精品数量胜于张晓刚,因此1000-2000万元作品数量更多;方力钧次于曾、张二人,最高单件作品在1000万元上下,百万元作品介于5人中间;王广义总体数据已不及曾、张两人的1/5,基本退出一线阵营,但百万元级作品还算稳定;岳敏君成交率最低,这一季度总成交额尚不及方力钧一半,高价作品表现只能向王广义看齐。
再看表4所示2011年春拍,以同样的方式比较5人的数据,可发现:曾梵志与张晓刚依然大幅度领先其他3人,且依旧保持曾梵志总成交额高于张晓刚,而张晓刚最高单价高于曾梵志的态势;王广义总成交额突破6000万元,排名上升到第3位,为其2010年秋拍的3倍多,这主要得益于王广义一批80年代末作品在拍场上受到买家大力追捧,尤伦斯苏富比专场更将一张王广义1988年所作《毛泽东:P2》作为图录封面并拍出1611.58万元,创王广义国内新高;方力钧总成交额下滑到第4位,原因是百万级别作品上拍量较少,流拍量虽然高达9件,但大部分是估价40万元以下的版画作品,高价作品表现不错,有2件突破千万元,在佳士得以1836.37万元成交的1990-1991年作《系列一(之五)》,也刷新了其国内拍卖的单价纪录;岳敏君总成交额在5人中垫底,最高单件仅为322万元,其估价450-650万的《无题》(1994年作)和估价1000-1500万港元的《黑夜狂笑》(1997-1998年作)流拍,这个只有4件作品未成交的夜场按下了岳敏君市场遭遇信心危机的确认键,同场的曾梵志、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均表现稳定。
再换一个方式,以雅昌艺术网数据为准,比较5人截止2011年10月22日的前10名拍品,成交于2008年秋拍之后的拍品中,曾梵志有9件,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各有5件,而岳敏君只有1件勉强挤入第10名。若计入雅昌网未收录的岳敏君海外成交数据,则岳敏君拍卖前10名的成交时间全部停留在2008年秋拍之前。
F4与曾梵志相关数据比较
从以上数据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岳敏君已经掉出了中国当代艺术二级市场的第一梯队。回头再看《顶层》2010年6月刊《苏富比春拍解析》一文比较5人拍卖数据的表格(表5),可以看到2009年春拍-2010年春拍岳敏君的拍场表现与曾、张2人还未有明显差距,但如今岳敏君已成为市场复苏阶段最明显的掉队者。
如果说纯粹的数据分析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曾身临过拍卖现场的业内人士,应该对这一结论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问题二:牵强附会的纵向梳理
《岳敏君报告》最后一段提到:“计量化的投资模型和投资分析是基金管理公司成功的关键。”梅教授也在微博上如此回应:“我个人的看法,重要的是方法,以数据来分析而非如传统的凭经验、感觉来判断”。
可以说,梅摩报告分析的基础是拍卖数据的金融化运算,与以往艺术市场行家建立在感觉经验上的认识完全不同。但也正因为如此,《岳敏君报告》的分析也应停留在数据分析上,给出结果即可,不必做脱离数据分析之外的其他解释。而该报告所犯的最大错误即在于,在不了解艺术家市场真实成交情况(主要是行家所掌握的客观数据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基础下,试图从数据分析进入到对艺术家市场的具体分析,这样的分析必然是牵强附会的。
试看《岳敏君报告》对岳敏君市场各阶段的解释:
“2000年,岳敏君试探性地送拍了第一件油画作品,以13.2万顺利成交,使岳敏君的油画在二级市场有了初步的定位,但后续3年只送拍了2幅作品,而且流拍,或许可以理解为其作品的藏家还没有系统性地为进入拍卖市场做好准备。”
“2004年……当年送拍的3幅岳敏君作品全部成交,给买卖双方增添了信心。2005年,送拍数量增加到4幅且全部成交,无论上拍量还是成交量都在不断放大。”
“经过试探和放量阶段,岳敏君油画市场的买卖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买方渴求岳敏君的油画作品,卖方希望通过拍卖市场寻求回报,都做好了进入市场的心理和资金上的准备。”
“2007年,共有10件千万级作品诞生,全年成交金额高达3.74亿,超过个人成交总额的一半(截止2011年春拍)。这些数据足以说明2007年是属于岳敏君的一年。”
“由于岳敏君的作品在欧美市场备受追捧,而金融危机对欧美造成的影响更为惨痛,所以此次岳敏君油画行情的下跌幅度显著大于整体走势。”
“从总体来看,岳敏君选择的市场推广路线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很多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新晋艺术家学习。”
这些解释充斥着无根据的推理、想当然的猜测、没必要的结论,甚至出现了对想象中的买卖双方的心理分析。这些解释不仅没有对证明其观点提供任何帮助,反而暴露出撰写者对岳敏君市场真实状况了解的严重不足。这样多此一举、不值一驳的解释一再出现在整篇报告的不同章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