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一个国家看一两个展览,我们只能对这个展览本身作出评判,不可以从这个展览去判定一个国家的艺术如何,就像你不能说横滨三年展就代表日本美术,横滨三年展就是横滨三年展,日本美术要我们看了以后才能说话。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访谈
不能说是进步 南方周末:你会用哪些关键词描述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
范迪安:1980年代的特点是,解放思想之后,带来了艺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1990年代中国艺术走向多样化;到了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艺术生态结构的变化,这也是我经常讲的一个命题。还有一些小词,比如都市化进程对艺术的影响,以及对传统形态的影响。
南方周末:2000年到现在,和“85新潮”的时候相比,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倒退了?
范迪安:艺术很难从进步和倒退来衡量,1980年代中国艺术还比较被动地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现在中国艺术家更多从自己的文化现实出发,运用个性的语言,从被动变为更加智慧,这是一个变化,不能说是进步。
如果说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自觉地坚持中国是一个有传统的文化大国,我们所有的当代创造怎么才不会背弃这份资源。
南方周末:当代艺术,或者用你的说法中国艺术,对中国社会公众意味着什么?
范迪安:我接触了很多领导,包括各界人士,当和他们介绍到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会说,艺术家的这种思维很有启发性,让我在商业和管理上都用得到,这就说明艺术是有作用的。至于你欣赏什么类型的艺术,当然各有所爱。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公众对艺术作用的认识上去思考一下,我们从事艺术创造该给人们什么?当然可能这样思考的艺术家现在有点少了。
南方周末:过去,新中国美术是以国家权力意志管理和灌输的方式和公众发生关系,现在当代艺术基本上处于体制之外,它怎样介入公众的生活,怎样影响公众的意识?
范迪安:没有单位就是在体制之外?我不这样认为。我们现在有一个划分的小小怪圈,他进入市场,这个市场的体制也是国家提倡的市场体制,他只是不在一个公立的机构里面工作而已。<BR>过去我们容易把展览看成是一种宣传形式,现在艺术面世的渠道会从过去宣传的渠道,更多转变为通过艺术机构、空间这些渠道,这就需要艺术机构,特别是公益性的艺术机构来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美术馆就显得很重要,不仅是公立美术馆,包括各种艺术展示的空间都非常重要,这些机构是一个最大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