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阳说,年轻时,他曾有机会报考中央美院研究生,但考虑再三还是毅然放弃了。为什么?因为恩师孙其峰,他给大家创造了一个适宜年轻画家成才、能充分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好环境和平台。 胸襟开阔,不惧“青出于蓝胜于蓝”
孙其峰的花鸟画得益于两个不同方面:一是王雪涛、田世光等为代表的强调学习古人传统的画派,一是徐悲鸿为代表的强调写实、写生的画派。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既重写生形似,又重笔情墨趣;既追求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风韵的绘画语言。
在艺术中如此,在教学育人中亦是如此。
霍春阳回忆,他与恩师学画,起初亦步亦趋,老师画一幅,他也画一幅,师徒二人常于教研室中切磋技艺至夜阑人静,完全置家庭于不顾,被同事称为“工作狂”。“孙先生教学生,未必是手把手,他教的都是认识论、方法论,艺无定法,却有定理,他教的就是这个理,这是最本质的方法和手段。例如那时我们师徒合作《迎春花》,我画的迎春花,画法不是先生直接教我的,而是我根据先生讲课的精神创造出来的,在风格上与他不谋而合”。
学了五六年之后,孙其峰对霍春阳说,可以了,你有一两种东西像我就行了,去探索自己的画风吧!他赞成学生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赞成他们转益多师,从不同风格流派中汲取营养。
霍春阳喜欢李苦禅的大写意,便到北京登门求教,回来模仿了一幅苦禅大师的作品,挂在教研室的墙上。溥佐来了,孙其峰打趣道:“溥老看看这幅画,苦禅画的!”溥佐眯起眼睛端详片刻,摇摇头:“不是,不是!”孙其峰笑了:“虽说画得不像,我看春阳适合搞大写意!”
霍春阳用笔的方法也与恩师不同。画藤蔓时,他手捏大羊毫,边画,边灵活转动腕子,调整着笔锋;孙其峰见状,诙谐地将其戏称为“编牛草绳子的方法”。
孙其峰还亲自将霍春阳引荐给崔子范:“我教他教得差不多了,现在把他交给你了!”这样,霍春阳又在崔子范画室学了一两年。除此之外,他还学过黄永玉,学过吴昌硕,学过石涛和八大山人,学他们的文人气,纵横气,以及笔墨线条的力量——如何下笔力抵千钧,力透纸背,令他痴迷至今。
学生在艺术上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突破,孙其峰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不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学生能早成大器,超过自己。一次,孙其峰、霍春阳与绘画大师吴作人一起聊天,孙其峰谦虚又幽默地对自己的老师吴作人说:“你的学生不如我的学生”;又指指霍春阳说:“你的老师不如我的老师!”
淡泊名利,晚年依然探索不止</STRONG>
孙其峰认为,中国画的变革是一种渐变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像西方现代主义那样颠覆性的变革。他将自己多年从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实践,概括为16个字:“不求形似,不离形似,貌离神合,似非而是”。
谈到恩师的这一思想时,霍春阳深有感触地说:“超越前人,超越自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艺术创作都有一个‘看山不是山’的过程,是水,是火,是木……总之要抓住神韵。神韵是谁的神韵?是我的神韵。我又是谁的神韵?是大自然的神韵。落实到具体物象,一只小小的昆虫,翅、肚,头多大,腿多长,设计得天衣无缝,何等精巧!比例那么舒服,稍微改动一点,也许就面目全非了。大自然是最完美的,你想当它爷爷、父亲不行,你只能当它的儿子,只能将你的思想情感,融合到自然万物之中去……”
近日,霍春阳看望恩师时,孙其峰又说,原先我画中的鸟站着的多,在树枝上栖息的多,现在改变了,都飞起来了……看,九十高龄的孙其峰念念不忘的还是“变”!实际上,他从未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手段,永不满足已有的状态。他的花鸟粗看似无大的变化,但从行家的眼光看,他的笔墨更朴拙,造型更概括,可看出更深邃的意境和内涵。
孙其峰一向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他从事中国画、篆刻和书法创作数十载,成就卓著,桃李满天下,却很少举办个人画展或出版画集。美术界和他家乡山东招远多次欲为他建立美术馆,都被他婉言谢绝:“如果我建了美术馆,死后很可能变成仓库!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建几所希望小学!”他退休后曾隐居山东老家,享受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直到85岁才被子女接回天津。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孙其峰从教半个世纪,其得意门生和历届毕业生加起来也有数千之众。他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至今仍来者不拒,有教无类。即使对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要为他们讲画、改画,认真回信给予鼓励、指导。只要是国家的事情,人民的事情,教育的事情,他都义不容辞,表现出一位党员艺术家、教育家的高风亮节。不久前,当他听说一个40多年前的学生因患重病无钱医治、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时,立即伸出援助之手,捐出多幅画作。而每次美术界发起的大型公益活动中,都可看到他献出的一颗慷慨爱心。
霍春阳还谈到孙其峰对一些画家热衷于市场炒作的不屑:你是只鸡,只管下蛋好了,蛋值多少钱与你无关,没必要自我炒作!心态浮躁,特别善于经营的人,绝非好画家。他还说过,如果一个画家不能一心一意扑在艺术上,还不如干脆去做生意。
关于孙其峰的现状,孙其峰长子、画家孙长康介绍说,孙老坚持早睡早起,饮食清淡,每日吟诗、挥毫、散步,生活很有规律。老人家常常告诫后人,要淡泊名利,用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自然,对待生命。
九十其峰,一览众山小;九十其峰,风景仍独好!(杜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