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五个十年
中央美院雕塑系的五个十年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10-18

50年代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是以留法一代先生为教学骨干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新面貌,从学生到教员,人人都是精神焕发的国家主人翁。系统的雕塑教学体系就是从那时候起逐步建立起来的。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一代大师各自牵头建立教学工作室。到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始设计制作,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从全国各地集中到北京,在刘开渠先生率领之下,设计和制作纪念碑雕塑的同时,到各地的古代寺庙和石窟考察传统雕塑,搜集和整理了不少古代雕塑的文献,开启了对于中国本土传统雕塑研究的风气。所有这些好的影响与风气也都直接地体现在当时雕塑系的教学中。

傅天仇、王丙召、刘小岑等一些后来成为雕塑系骨干的一代名师也都在当时成长起来,初步显示了自己的艺术面貌。随着50年代末北京十大建筑的完成,雕塑系师生们参与相关的公共雕塑设计与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知识。大型雕塑这一概念就是从那时候起进入教学范畴的。

虽然从反右之后,各种运动就没有间断过,但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给了大家以勇气和心气儿,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保持教学的延续性,并且认真地将来自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地在理解和讨论之后,适当地贯彻到教学当中。

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学方向开始参考当时苏联的教育制度。后来又有留苏的一代教员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进入教学。这段时间的实践使得原有的教学制度更加细致完整,而且也与当时的社会实践结合得更加密切。文革开始之前,留法和留苏的两代人在雕塑系的教学中配合得很好,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成为雕塑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教师阵容,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几代雕塑人才,锤炼出了一个相当完整又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形成了中央美院在全国美术教育系统的龙头地位,并延续至今。

文革之前培养的毕业生,多数是在全国各地的院校中任教。因为国家的经济能力所限,虽然学校不断地培养出一代代新人,但由于没有很多专业任务可做,专业突出者,基本都留在了学校中。就算是解放后为保持人才集中而专门设置的雕塑创作研究所,虽然留住了一批人,但实际上在文革之前也没有多少真正的大型雕塑可做,只能把为配合国家的政治气候而发起的美术展览当作雕塑创作的目标。文革之中,这一类的美术展览成为雕塑创作唯一的机会。尽管如此,雕塑家们也还是尽量想法在作品中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造型语言的探索,渗透进一些内心的情感。


文革结束后从1978年起恢复招生。雕塑系先是每两年招收一届,原因在于教师队伍需要逐步恢复。1982年起开始逐年招生,每届十人左右。此后十年,大体确立了四年工作室加一年级的五年制教学体系。恢复招生所带来的时代变化,特别体现在刘开渠主持的研究生班的开办,这个班的毕业展成为中国雕塑界当时的一件大事。

到80年代中期,雕塑系教师队伍逐步完成了第一次交接班,从以留法先生为主,过渡到以留苏先生为主。

这期间学生创作从不同程度上反映着80年代社会启蒙的大思潮,雕塑的专业语言探讨风气逐步恢复。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社会热点由政治与文化转向经济之前,中央美院一直处于中国美术话题的中心位置,雕塑系也不例外。

关键字:雕塑,中央美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