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地域性现在几乎成为罕物,因为地域特点在全球范围里正在逐步丧失,甚至是迅速丧失,只因为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这个世界如今在政治结构,司法方式,经济体制,文化资源,乃至最贴身的衣食住行方面越来越互相复制,走向统一。“地球村”成为大家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就最寻常的生活看,我们可以用电话,电邮眨眼之间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在地理的距离上,也和二十年前不可作同日语。那时从南京到北京,火车要18个小时,现在从洛杉矶到北京,距离是南京到北京的50倍,可飞机只需12个小时。现在在北京你可以吃麦当劳,进斯巴达克斯咖啡店,进沃玛特购物,看美国电影电视肥皂剧,甚至亲临美国歌星在中国的现场音乐会。在洛杉矶,你可以吃上海小笼包,听中国京剧,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内蒙古小肥羊火锅店最近几年在国内一火,洛杉矶城里马上就能看到好几家分店……地域,过去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特色,甚至是一种骄傲,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因为你那里有什么,我这里马上就引进模仿,人们于是惊叹说,地球变小了。
我们来看德国摄影艺术家Thomas Struth在中国上海拍的照片,若不是街面上有中文招牌,我们哪里还看得出这是在中国的地面上。如今全球化成为当代艺术最醒目的特徵。我们现在早就不敢指望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艺术家其作品能体现什么地域特点了,他们根本已经不分彼此。那么我们能指望相对边缘的国家还保留一些地域特点吗?比如印度尼西亚,总算四面不靠,算得上边缘吧,可你也别指望他们的艺术家能拿出地域特色的作品来。只消看印度尼西亚艺术家Ashley Bickerton的作品,他的创作和美国艺术家绝对没什么两样。再看阿根廷艺术家Rirarit Tiravanija,人是生在南美,但可以住到纽约和柏林这样不同的地方做创作,其作品当然也完全没有地域特点了。现在全球的艺术家共享艺术的创作观念,文化资源,甚至艺术的创作手法。他们全球范围内地串连,走穴,联合举办展览。不同国家艺术家之间的相近能到这种程度:瑞士艺术家Sylvie Fleury 和美国艺术家Chariles Ray的作品,用的是一模一样的对象和手法,别说看不出是出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甚至也看不出是出自两个不同的人。和商品全球化同步,艺术现在不折不扣地全球化了,艺术家成为国际公民,艺术根本成为他们通用的语言,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障碍,比如瑞典女艺术家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那块最著名的电视屏幕广告牌上展示她的作品。这一切都向我们清楚地表明,当代艺术已经没有国界了。
艺术上这样的全球化,当然是由于经济,商业的全球化带来的。而这个全球化的趋势是由于美国的资本、商业和文化的大量输出造成的。也就是说,美国在全球化的趋势中起了领头人的作用。
美国给这个世纪贡献了什么?当然是她的政治制度,法律机制,商业运作,科学艺术。我们看到,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专制主义解体时,打出来的旗号都是要建立民主体制,而那些国家建立新体制时,模仿学习的正是美国式的民主体制、美国式的法律模式。在商业方面,任何国家在产品制造上要跟“国际接轨”,这个“轨”不是接的别处,正是美国这根“轨”,美国是最先采用标准化生产的国家。此外我们更别说美国在科技上的种种领先,艺术上的色色创新,这些全都让世界各国跟着学样。
如今,全球的政治文化生活都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美国提出的“全球市场”,“自由资本”,成为20世纪的流行术语和事物。资本已经成为西方新一次的“十字军”,轻而易举地东征了共产主义国家们。我们这里且不来讨论政治体系,资本输出这些大事物吧,只消来看看生活的细微小事,也完全体现了美国对于全球的征服。我们看到,麦当劳,可口可乐遍布全球。这些在美国算个什么,不过就等于中国的豆浆油条,可是就能受世界欢迎和高看,中国有人把婚礼都能办到了麦当劳快餐店,虽然等于是豆浆油条店,但那是美国的,那就透着高级。 然而,美国的事物的确带着她自身鲜明的特徵,就说可口可乐,在这样一小瓶饮料中,体现的正是浓厚的现代色彩:年轻化(主要是年轻人爱喝),娱乐性(主要是娱乐时消费),还有制造时采用的冷静技术,销售时开发的火爆市场。这都特别符合眼下的快速、消费,轻松、娱乐、致富的时代性,当然就可以广为流传,广被接受。
泛滥全球的美国事物还有她的生活风格和方式:自在,随便,舒适,有效。体现在穿着上是休闲服,牛崽裤,耐克鞋,这已经成为全球流行的服装。 现在甚至连美国的节日也被其他国家移植,比如中国也过起情人节和圣诞节来,甚至国内现在过圣诞节比春节还要热闹起劲,这不是文化的征服是什么。美国不在乎中国的标志之一是:人家对中国的春节睬都不睬,没有一个美国人跟着起哄过中国年的。我们的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听到这里心里大概要有些愤慨,这也没什么好愤慨的,人家文化有征服力,你就只能受着。
这真是没有办法的,美国文化如今无所不在,渗透全球各地,美国的好莱坞和硅谷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地方,就像人们知道自己附近的热闹地方一样。现在,美国的文化形像已经成为全球的文化形像,比如米老鼠,蝙蝠侠,超人,球星乔丹,歌星马杰克生,这些典型的美国形像或者美国符号已经覆盖了全球。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边远的云南腹地中的松赞林寺,都看得到美国的产品和形像。在巴黎地铁和公共汽车上看见的几乎全是美国广告,简直躲都躲不掉。在云南松赞林寺的喇嘛禅堂里,可口可乐瓶子就能直接放在佛像的边上,那些喇嘛们人人身披传统红色袈萨,可是大部份脚上穿的是运动鞋。总而言之,美国文化这样世界性渗透,使得当今的全球文化是一种美式文化,即科技文化、声光色的文化、图像文化、快餐文化… 这显然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 现在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打开电视,上网,你就已经成为美国世纪的一部份了,(在重庆的电视台上看到在播放美国人的肥皂剧)。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常常是打扮得比美国人还要美国,个人中心主义,性解放走得比美国人还要远,这大概是对美国极度崇拜造成的。
以美国文化为特徵的全球化,除去资本、商品、文化的输出这样的动力外,网络的发展构成了另一个重要动力。 网路的产生对于我们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简直惊人,它首先也是运用于商业,比如商业的国际性联网: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和 the Maastricht Treaty网站等等。这些全球性的商业组织借助网络的连接,给各国商家提供了太多的方便,如减免关税,交换商业生产方式和信息,开放新市场和劳力资源。在发展商业这个人人接受的大前提下,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越来越被编织到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去了。网络的发展之快,就美国来说,在1993年美国网民有五百万人,到了2000年,网民有1亿人,现在这个数目当然更大了。网络形成了“信息高速路”,把个人,团体,国家,民族,文化方便快速地连接在一起,现在对于21世纪的人而言,21世纪的一切事务而言,没有网络已经完全不知所措了,一切甚至都无法进行下去了。人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如果说,19世纪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惊人变化,那么网络的产生成为20世纪另一个里程碑的变化。它唯一必然的结果就是导致一个结结实实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