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美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政治思潮发展的主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指导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纲领性文献,对中国文艺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美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走俄国人的路”这一西学东渐热潮和救亡图存思想的引领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开始传播到中国的,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基本成熟的标志。在文艺理论方面,毛泽东于1942—1943年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了“军事、文艺两条战线”的观点和“民主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方针。他将文化建设作为革命斗争工具的战略思维,也是艺术服务于政治的理论基础。他提出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原则,他以文艺能动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个核心为出发点,并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为归宿。他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对象、文化工作的方法和任务、文化的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征的“大众化”文艺理论。毛泽东还以辩证的观点分析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认为“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究其实质,还是以“大众化”观点来认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艺术取向成为新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标准。
一、“民族化与大众化”风格(1949—1966十七年美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毛泽东同志又先后发表有《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文艺方针,对《讲话》所提出的文艺思想作进一步发挥。
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关于中国画问题的大讨论,加快了中国美术民族化和大众化进程。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1961年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着重论述了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问题。不久,中央根据这个讲话精神,制订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集中体现了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的精神,在创作与评论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与文艺领导工作方面,提出了合乎文艺规律的主张。但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所带来的某些新局面,很快又因“左”倾思潮的影响而中止。
建国初期,美术家们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紧随国家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将美术创作与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劳动生产结合起来,在提高自身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不断地在社会、大众和民间中吸取养料,形成“民族化”和“大众化”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团结聚合各方美术力量,构建新中国美术制度化体系。
首先是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敌占区的美术工作者汇集于毛泽东思想旗帜之下。1949年7月2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是新中国文艺发展的里程碑。出席代表达650人,其中美术工作者代表88人,既有从解放区来的王朝闻、王式廓、江丰、胡一川、彦涵、罗工柳等,也有民主人士王临乙、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叶浅予、赵望云等。
文化部作为政府机构对美术工作给予相应的行政组织和领导。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1953年,改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并成立了专门主管创作的机构——创作委员会。它不仅具有管理、领导、调配美术家的职能,而且具备指导美术创作的功能。1950年美协机关刊物《人民美术》(1953年更名为《美术》)双月刊创刊。随后,地方省市美协也相继建立。1949年2月15日,国立北平艺专被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4月1日改为中央美术学院。1949年9月,江丰、刘开渠接管国立杭州艺专。画院建制的出现,是国家重视民族艺术的重要标志、发展民族艺术的重要举措。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上海中国画院1960年成立。1953年的中国绘画研究所成立(后改名民族美术研究所,划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后改为美术研究所)。江苏省美术馆前身是1936年建立的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1960年改名为江苏省美术馆。195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陈列馆建成(后改为中央美院陈列馆)。1962年中国美术馆建成使用。老字号“荣宝斋”在公私合营之后1950年开业,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诞生于1951年。
这些美协、美术院校、画院、研究机构、展览馆、美术出版社等多种文艺团体和文化机构,以及全国性美术展览机制的确立,共同组成了新中国美术教育、创作、观赏、研究的制度化体系。
2. 普及中提高的美术创作,达到文化化人的目的。
新时代,新气象,这时的美术创作大多集中在歌颂新生活、赞美建设者的主题上,美术品种和样式强调普及性,如年画、漫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画种得到广泛推广,国画开始革新之路,油画突飞猛进,其他艺术门类同样在民族化和大众化上开拓了发展的空间。配合党的文艺政策,起到宣传、教育功效,达到文化化人的目的。
国画步入改造行列,国画家们通过深入生活,实地写生找到突破点。周扬在中国美协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肯定了国画写生的意义,以及其对今后创作起到的指导作用。人物画取得突破,徐悲鸿强调西方素描的基础训练对人物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蒋兆和则是受徐悲鸿影响在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创作实践上取得更为显著成就。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和江苏傅抱石、亚明、魏紫熙等23000里的写生,使传统山水画在新的时代生活中焕发了蓬勃生机。花鸟画家潘天寿、于非湹韧黄屏舜?车母窬趾统淌剑?醋髁艘恍└挥行乱獾淖髌贰£
这一时期油画受到苏联和东欧美术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公派优秀的艺术家赴苏联进修,另一方面,邀请苏联的盖拉西莫夫、扎莫斯金、马克西莫夫,罗马尼亚的博巴等专家来中国进行实际指导。罗工柳、冯法祀、詹建俊、靳尚谊、何孔德、侯一民等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并由他们影响后学。油画在题材、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均有新拓展。1958年由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观念也在油画创作中得以深刻地体现。为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组织创作的革命历史画,就是最好的例证,以绘画形式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钟涵的《延河边上》等,至今仍堪称为经典。这些作品反映画家从不同方面学习这一外来画种的成果,凝结着他们表现人民斗争和对新时代的热情,其中更以艺术家独到的个人风格表现着他们对于民族传统的理解。
从1950到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第一个美术运动—新年画创作运动。这是1949年11月23日,由毛泽东批示同意,文化部下发《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文件,在全国展开的美术活动,以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宣扬新中国的新成就,发展了民族传统艺术。新年画的绘画资源来源于延安传统、传统民间年画、月份牌绘画,创作者包括了众多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和漫画家。1958年的新壁画运动走出一条工农结合之路,这场大规模的群众美术运动,推动了美术创作,起到让美术深入大众生活的作用。
版画、雕塑、工艺美术以及美术史论等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如刘开渠、滑田友等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潘鹤的《艰苦岁月》,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集体创作的《收租院》,不同程度上体现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版画方面木刻版画继续发展,套色版画展示生机。四川、东北、山西等地方的版画家群体也颇具地域特色,在连环画和漫画创作领域,出现了《鸡毛信》、《童工》、《山乡巨变》、《列宁在一九一八》、《白求恩在中国》、《鲁迅》、《黄继光》等佳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而且也配合政治运动,促进大众社会政治觉悟的普及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