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蓝庆伟:我们还有理想吗?
蓝庆伟:我们还有理想吗?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0-05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两句话无不在向我们交代“我”与“天下”的关系。时至今日,“独善其身”乃是正统,“兼济天下”则是多管闲事。请不要将理想与目的混为一谈。

在管理者那里,“无为而治”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与时俱进得来的是“稳定压倒一切”,而在抛离文化根基的拜物社会里,似乎还有一种超然的管理方法——“无为而自治”,它超出了管理的基础——集体,重新完全回到个体,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我满足的“无为而自治”的有效个体,以安逸和快乐为目的。这显然背离了爱因斯坦的言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而在后现代那里,我们更能够看清关于现代社会的诸种变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布希亚开始用后现代主义的属于来归结有关现代社会的诸种变化。于是,他又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比如“拟象”(simulation)和“内爆”(implosion)等来形容当代资讯社会的种种迹象。他指出,当代社会资讯工业的蓬勃发达,已经改变了社会的性质及其结构。生产变得不再十分重要,而资讯的传递和保存则至关紧要。因此,就出现了电脑化、资讯的处理与分送、媒体的传播以及电信网络的发达。这样,“符号”(signs)成了人们生活关键的一部分,而不再是所谓的“现实”(the real)。易言之,布希亚并不认为外在的世界能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即人们能认识现实。他所强调的是,现实与“拟象”之间的区别由于资讯的大量涌现已经无法存在,已经被“内爆”了。这一结果是,人们无法再认清自己周围的环境并理解其意义。这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虽然人们不断寻求更多的资讯,但资讯的大量涌现却使得人们手忙脚乱,忙于处理,经历和能力于是都被消耗殆尽。⑶

当我们重提“理想”时,其实还是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心怀理想,哪怕是“猪栏式”的理想——或许曾经执着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行刑手,它没有独立的精神意志。同样,在现实面前,我们无法用物化的量的标准来回答——理想顶什么用?理想值几个钱?——这样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反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自己的理想丢到哪里去了?他是否还隐约的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们还有理想吗?请捡起自己的理想并把它埋藏在内心。

2008年初,温家宝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就已指出,2008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可现实现象没有任何的昭示,举国都在期待着奥运盛事的到来。奥运之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中国没有逃过,艺术市场更不例外。顷刻间,“当代艺术市场崩盘”“艺术市场泡沫破裂”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难道艺术市场是脱离机制体系以及国内外市场、货币体系的独立体吗?

少来用“学术”的名义为自己辩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知识的人应该同意,这个文化培养了一个有悟性和理解力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智慧滋润着这个民族中善良人们的心田,所以,任何有道德、有教养、有人性的人都能够读懂用任何虚假的言辞遮蔽的险恶用心。不要说你仅仅是在讨论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因为你的言辞告诉我们你没有善意;不要说你也承认有真正的当代艺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提交过冷静的学术陈述;更不要说你不怕任何批评,因为传统的智慧提醒我们:你可能属于沽名钓誉、破罐破摔的人。⑷

不仅如此,被人耻笑的理想主义者似乎早已不再存在,市场经济下的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而唯一的不同是获得利益多少的问题。新生的市场的“虱子”早已进化,他们的理性告知自己如何迎合市场,除此之外,已早已不管其他,即便是脸上的污垢。但是遗憾的是,他们身在市场之中似乎早已看不清“市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繁荣来了,机会来了;危机来了,机会同样也来了。金融危机,全球各国家、行业均在致力于渡过这场危机的努力,而不为他们所知的是,在中国,整个艺术界开始了重新的思考,对市场进行清理性的批判,更有甚者直接将艺术问题归结到市场经济的头上,甚是可悲。这一点上,所谓的批评家们不屑于经济危机带来的机会——推动艺术发展、完善艺术市场,现实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彻底的清理,这跟历史上的几次“文化革命”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请重新看待那些市场的实干家们吧,不要只努力的去做一位既得利益者。危机来了,请更多的进行思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春天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拿什么来迎接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

 危机来了,反思也来了。面对市场,大家开始谈论学术,开始谈论“卡通”式符号画的必然倒台,开始谈论只有“学术”在市场冲击下依然坚挺,并因此举出大堆的“学术(者)型”艺术家,分析他们的市场是如何的不倒;分析哪些画廊没有关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在走学术路线。顷刻间,全国一片暗潮涌动,年轻的艺术家、艺术机构或者不成功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大呼:“机会来了”、“也该轮到我们了”。殊不知,机会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我们再来思考那些没有倒掉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们,你不免发现,他们在上一个春天就囤积好了度过这个冬天的“柴火与干粮”,他们没有见风使舵,他们在默默的坚持,做自己的理想。你当然可以大骂拍卖“F4”,骂一切,这都无所谓,但是当自己骂累的时候,稍加留意一下“F4”及其那代人的经历和努力,看看自己缺少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你比别人更聪明,但是别人也不比你笨。

思考之下,难免会让人想起“’85美术思潮”,费大为谈到这段时期是说到“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政治上走向开放,而商业化压力尚未到来的空白时期。这一时期为孕育理想主义热情,技法各种乌托邦幻想设置了最理想的温床。”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停止迁怒、停止抱怨?我们其实完全可以重拾自己的理想,踏实的走下去,少一些“马后炮”,多一些理想。尤其那些自认为是“艺术工作者”的人们。Why not?


发表于《艺术时代》第10期


注释
⑴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⑵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美术年表,第381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⑶王晴佳 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第31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⑷吕澎:《灵魂的冬天》,2008年11月21日。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蓝庆伟,理想,张晓刚,艺术家,高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