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一刀一枪之后的五个W
一刀一枪之后的五个W
作者:    来源:当代美术家    日期:2009-10-10

关于1989年的那一枪

封塔那的「那一刀」、卡拉瓦乔「那一头」、杜象的「那一泉」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那一枪」,则是一个难以「增值」的展演,也是无法「复制保存」的行动。它只是试图枪杀一种想要淘汰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时间证明,现在有更多观念艺术家,努力想用那个被谋杀未遂的艺术形式,作为观念的承体,以便在市场上保值。

以中国的当代观念艺术之发生来说,它是起于「事件」,而不是起于新观念。一位曾「参与」1989年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大展「未遂」的艺术家康木,提供一份他的回忆书写:〈假装不许掉头——回忆1989年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大展〉。据载,1989年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大展现场中的「第一枪」发生时,他不在现场,而是在跟二位官员解释,为什么他的演出计划是一种艺术。这个「同时性」的发生行为,大概只有电影形式可剪接出。

在「那一枪」之前,早在1986年的某天寒冻,他在北京大学学三食堂前,和几位一样二十出头的学院学生,或赤身或用画布包裹着身体,已作出了行为演出。我问他,怎么想到用画布包裹着身体?他说,就是看到那个到处包的地景艺术家克里斯多讯息,觉得很有意思,但克里斯多可以在公共场域包,他们当时能包的,便是自己的身体。我再问他,怎么想到用「观念21」这个名称作团体名称呢?他的回答更有趣了,他说,那个「21」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作下去的21,不是21世纪的21。这个说法很坦白,实在比任何解释当代艺术中的观念艺术何以出现的种种附加理由都简单明了。但现在,为了历史建档,保存这些观念行动的方式,竟变成不断书写,增其论述,使其文献化。

关于五个W的新领域

所谓的「第一盂」、「第一刀」、「第一枪」或「第一裹」,都在于寻找艺术的新定义。何谓艺术的定义,其实也不算新,它总是起于:「怎么有这种事呢?」的困惑。「怎么有这种事呢?」那是因为前所未闻,或不愿接受;但前所未闻或不愿接受,并不代表那些现象不存在,甚至,那些现象早在他处演练过了。

艺术之惑,经常从五个W(What, Where, When, Who, How) 的质疑开始。假设这五个W是一个起步,那这五个W可以产生的思考,可能产生几个方向:

什么事物,可以称为艺术?

什么据点,才算艺术的发生场域?

什么时候,那就是艺术?

什么样人,可以算是艺术家?

什么过程,产生了艺术作品?

什么事物,可以称为艺术?这问题涉及了艺术本身的界定。什么据点,才算艺术的发生场域?这问题涉及了历史场域和公共场域,以及观众出现的问题。什么时候,那就是艺术?这问题涉及了艺术价值和价格上的判断。什么人,才是艺术家?这问题涉及了艺术家的身份问题。什么过程,产生了艺术作品?这问题则进入艺术的发生与生产过程的生态。

但这一切要获得普遍的认同,实在不是一蹴可得之事。在一刀、一头、一枪之后,艺术的价值认证,自有其时空上的筛选。因此,在何谓观念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易厘清的今日,对于其可见的价格或价值之出现,只能视为一种「物化观念」的艺术发展概念,也说明曾挑衅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艺术行动,大多是属于「概念股」的角色。

现在,我们不能说观念/行为艺术不是艺术,而它如果可以有展览,就会有市场。但想到,把承载其观念的载体,如大幅木造空间、临时搭建场域都视为作品一部份,那么,这「产权」问题,真的是具有黑色幽默的大哉问,不仅是五个W都可能不够用,连收藏空间也可能变成杂物库房,无怪乎藏家在挪不出典藏空间下,只能努力收购「平面草图」了。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当代艺术,艺术观念,产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