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认为,在不同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其意义有时会产生于图像自身,有时又会产生于图像与图像、图像与特定处理手法的关系中。所以,解读当代艺术作品大致可分为3个步骤:第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视觉呈现方式,并以文字加以描述;第二是要借助常识、经验与资料去弄清“原图像”(5)在历史上下文中形成的内涵;第三是要结合艺术家的艺术方案以及作品对应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观点去对艺术作品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分析(6)。因为在下面的行文中,我会根据不同的创作类型举较多的例子,所以我将不严格地按照以上所说的三个步骤来一一解读作品。比如,艺术家王度的白铜雕塑作品《模式》系列,先是将刻有6种文字的报纸分别揉搓成纸团,然后又对呈现不同形状的纸团进行了几百倍的放大。当它们并排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仅是巨大的体量效果就会造成一种震慑的力量。看懂这一点并不难,仅需常识与经验便可,倘若联系一些著名学者,如鲍德里亚、詹明信、利奥塔等人对于现代媒体的反思批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看法:受权力与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媒体工业无孔不入,已经成了改造社会、创造现实、控制大众的巨大力量。在现代媒体中,现实成了虚拟现实与超现实,于是,大众已经很难面对真实的现实了。难怪有人将现代媒体形容为“媒体帝国”。而艺术家故意放大媒体的做法,正好强调了这一点。相对来说,作品中的纸团形状也用暗示揉搓行为的方式,强调了人们对现代媒体的强烈不满。
但是,并非所有艺术家都采用原形放大的艺术手法。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图像,其实是对来自于生活或文化物中图像的变形化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了“原图像”的内含后,还要将其与作品中的“变形图像”加以比较,以捕捉作品的意义。比如,面对艺术家张晓刚的当代油画作品《大家庭》,我们或者借助自己的常识、经验,或者借助资料的查询,都可以清楚地知道,作品中的图像就来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许多中国画家庭都有的黑白合影照,但如果人们进一步结合当时的政治运作模式,以及当时流行的“革命工具”论与“螺丝钉”论思考问题,就可以体会到,艺术家故意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去突出人物木讷的表情、刻板的形象、高度统一的服装与发式,乃是为了强调极“左”思潮对人性多元化的野蛮摧残。前一阵子,我曾经看到有人写文章认为,作品《大家庭》丑化中国人的做法是出于迎合西方的目的。这显然很不负责任。因为该作品对应的是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框架。此评论正好从反面说明:只要离开了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与理论框架的了解,进而对作品进行随意阅读,人们肯定无法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这与解释学所说的作品多义性也绝对不是一回事。另外,我还要强调指出,在以上谈到的两件作品中,虽然两位艺术家都以非常个人化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各自对特定文化问题的理解,但由于他们都分别采用了许多观众能够共享的“原图像”,亦即提供了进入作品的必要通道,观众才能与作品形成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有些艺术家并不太注意,往往喜欢给一些图像强塞一些意义,这就使他们的作品总是令人难以理解,必须引以为戒才是。
应该说,我在上面简略解读作品《模式》与《大家庭》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夸大”与“变形”的艺术修辞手法,而且以事实表明,艺术家采用什么样的艺术修辞手法必然与他想表达的观念有关,这与现代主义者总把形式追求当做目的的做法并不相同。当然,在当代艺术中,能采用的艺术修辞手法总是多种多样的,远不限于以上两种,至少还包括挪用、并置、戏仿等等。所以我们解读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不同的图像与艺术修辞手法进行具体的、到位的专业分析,这样,作品的潜在意义才有可能浮现出来。比如,在当代油画作品《大批判》中,艺术家王广义就巧妙挪用了“文革”期间的各种大批判报头与国外名牌商品的标志。由于这两者在中国分别出现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两个阶段,而且,前者带有批判“封资修”,强调自力更生的意味,后者象征着外国商品文化对中国的大举侵入。所以当这两者并置在一起时,就很好地实现了历史的比较与文化批判。同时,作品还以揶揄的手法揭示了中国新兴消费文化中的“崇洋风”与“拜物热”。又比如,自从延安时期以来,大合唱一直是各个单位庆祝重大节日的重要活动,艺术家王劲松在1992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大合唱》,就以戏仿与搞笑的方式处理了画中的图像。那统一的服装,做作的表情、姿态;还有纸型人与真人的相互穿插,无不有效地暗示了类似活动的滑稽效果与内在的荒诞性。从王劲松作品与其他艺术家创作的此类作品来看,传统的搞笑文化似乎在当代艺术中有复活的趋势。这与作家王朔的类似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我还要解读几件非架上的当代艺术作品。其目的是想说明,此类解读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架上艺术。按我的理解,无论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是影像艺术,都运用了具体的图像符号——只不过行为艺术与影像艺术使用的是连续与动态的图像符号。它们各自指称着不同的事物、人、事件,并携带着意义,因而完全可以被解释。现在就让我们以艺术家黄永砯创作的作品《爬行物》为例。
我猜想,当一些人面对兼有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特点的该作品时,由于清楚地知道洗衣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洗涤污物的含义,同时对曾经出现的文化大讨论背景比较熟悉,所以就会从艺术家用3部洗衣机来清洗报纸与书籍的反常行为中理解作品是想表达清理、解构当代文化的想法。但是,他们将很难理解那出现于眼前的3个大纸堆究竟在暗示什么。很明显,这种“失语”状态的出现,与人们缺乏相应的视觉经验、知识背景有关,几乎每个人都遇过类似的事情,解决的办法唯有通过多种途径去“补课”,如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等。好在这样的工作并不困难,只要肯下功夫,人们很快就能发现,原来《爬行物》中的纸浆是由洗衣机将报纸与书籍搅拌而成,3个纸堆则按中国南方的坞墓造型,很像乌龟。在这里,报纸与书籍的纸浆暗示着已被解构的当代文化,3个坞墓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则含有死亡、静止、长寿与爬行之意。于是,人们将可以从坞墓的传统双关语中理解作品是想表达文化永生与再生的含义。可惜后者对民俗的借用太偏了一些,不是很容易理解。加上坞墓的造型与大多数观众也有太大的隔膜感,不大利于解读;所以“当代文化之墓”的视觉概念也比较难以成立。我们似乎可以由此判断,作品在这方面的处理谈不上很成功。
继续下来的例子将是台湾艺术家谢德庆的行为艺术作品《打卡》。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自己关在了一个铁笼子里,长达一年时间,并且每隔一小时打一次卡。由于用铁笼子关闭一个人或让一个人上下班打卡的行为,总会让人有失去自由、失去尊严、失去人格的感觉。加上这些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所以,当观众将该作品中的两种符号性行为加以建构时,就会质疑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非人性化管理方式,甚至还会对现代人生活的“不能自主”方式提出疑问。行为艺术作品《打卡》是一件典型的将日常性行为进行非日常化处理的作品,也正是借助于这样的方式,它巧妙地完成了意义上的转换。
我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至少还应举一幅影像艺术的作品为例,因觉得大同小异,加上限于篇幅,就不这么做了。
总而言之,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图像,根本目的还是要借助作品来表达他们对各类社会文化问题的看法,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有时会向图像注入较为清晰的概念、信息与人生体验等内容,有时则会向图像注入他虽直觉意识到了,但又无法言说的超验性内容或想象性内容,甚至还有潜意识内容。很明显,后面的情况更为多见。作为当代艺术批评,就要应对一切新的挑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而以尽可能合适的解读方式去揭示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或潜在信息,争取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阿瑟•C•丹托说得很好:“批评家帮助观众理解作品的时候,通过参照这些艺术家力图表达的东西,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世界。今天的艺术不单单是为了鉴赏家和收藏家。它也不仅仅是为了那些与艺术家享有共同文化和民族性的人。艺术世界的全球化意味着艺术向我们表达的是我们的人性。”(7)
我相信,在很多时候,真正好的批评都会超越艺术家的意图,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使作品得到更加富有意义的解释。艺术家的一些直觉行为也会随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不但会为当代艺术史的建构作出第一级的评价与挑选,只要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还会为艺术史家们日后的写作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当然,优秀当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唯一性。其实也没有一种解读方法能够使大家对同一作品产生一致的看法。因为作品的意义总会随着语境、用法、个体和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在上面对一些作品的解读,也只能算是一己之见。但不管针对某一作品还有多少种解释,那也必须在作品具体图像与相关手法所提供的大致范围内进行。否则就只能是谈谈而已,不必认真对待(8)。
注 释:
(1)阿瑟•C•丹托的这段话是就美国60至70年代而言的,所以他用了“曾经”二字。而我着重从现在中国的情况加以引用。见《艺术的终结之后》,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6页。
(2)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月11月版。
(3)见《艺术的终结之后》,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5页。
(4)见《艺术的终结之后》,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8页。
(5)这里指直接来自于生活与文化物中的图像,是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的基础。
(6)这需要我们必须对作品所涉及的具体社会文化问题,如战争问题、环境问题、民族问题、女权问题以及相关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理论框架有所了解。
(7)见《艺术的终结之后》,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8页。
(8)根据约稿者的要求,本文更多是从图像与意义的角度来写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了评价问题,但并没有深入地谈。而这还涉及与艺术史以及当下艺坛进行比较的问题;其语言状态是否有创造性的问题;创作方案是否有智慧的问题;作品所提示的文化问题是否有针对性的问题等等。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