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广东当代艺术及生态现象扫描
广东当代艺术及生态现象扫描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日期:2009-11-03

重现和探讨一个时期的美术现象,在这些历史见证物——具体的作品面前,重新感受当年的那种历史氛围,那种创作热情和创作心境,那种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或有争议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状态。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美术创作,不论是主流的或非主流的,都一直处于一种意义的“建构——解构——重构”之中。以此为线索,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阶段广东美术的生态现象,这些现象跨越了30年的时空,面对时代的变迁,生活、意识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都呈现着不同的形象风貌和对意义追寻的不同姿态。

开放性的“消解”带来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活跃和轻松,从而形成了艺术家们较为自由,大胆探索艺术观念,充分表达自己个性和艺术修养、艺术兴趣的新局面,这也较为全面地展示一个地区的美术风貌以及其所抵达的文化高度。从艺术的本质意义上讲,权威指向的消解使艺术回归于自身,按自身的规律发展。毕竟,艺术创作是相当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只有在一种宽松的境地,在排除了权威话语的导向、经济的考虑、功利的诱惑等等之后,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彻底的展现。

应该说,广东的实验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像“105画室”、“汕头青年美术协会”等这样少数的青年美术群组,当时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性,也包括尝试性和学习性的艺术活动。 “105画室”以李正天、杨尧等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为主体,他们除了创作和探索外,还积极与北方的艺术群体开展活动。“汕头青年美协”在1981年由一群年轻人自发组建,陈政明任第一任的会长,王璜生、郑林华是当时主要的组织者,组织举办了多次大型的汕头青年艺术家的有一定探索性实验性的展览,还编辑出版多期带有理论思考色彩的刊物——《会刊》,《会刊》封面使用了罗丹《思想者》的图像,提示着汕头青年美术对“思想”的渴望和追求。“汕头青年美协”主要的活动相对集中在1981~1987年之间。

稍后,“南方艺术沙龙”的出现和其他零星的艺术活动,在国内受到关注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方艺术沙龙”以王度为主要人物,以综合美术、舞台表演、音乐、诗歌等为特点,在表现方式和观念上有较大的超前性。但是,与北方的活跃相比,在广东却表现出一种缺乏历史上下文关系的区域性的经验探索,如果我们在这里把“南方艺术沙龙”的出现和其学术思想出处作为与当时北方各种艺术群体分野的标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东当代艺术发展的某些特征:正如广东的现代艺术不能像北方形成各种组织,产生各种宣言,而只能成为散状的沙龙形式一样和个体艺术家的独立探索。最初的广东当代艺术的探索“南方艺术沙龙”的王度以及作为独立艺术家的李正天、杨诘苍、张海儿在绘画、雕塑、行为、摄影等方面的实验性行为所构成的艺术探索,没有像更多的北方艺术家那样去承担起整个中国的沉重使命,而是去各自寻觅和组织自己未知的前程。

广东当代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的艺术形态应该是在1990年后,也就是“大尾象工作组”开始活动并举办第一次展览后。1991年,林一林、陈劭雄和梁钜辉组建了艺术小组“大尾象”(1992年,徐坦加入)并举办了首展,紧接着有第二次展览,分别在文化宫和某地下停车场展出,关注的人并不多。他们又将自己逼到了“街垒”的地位,从暗夜中的城市的酒吧——“红蚂蚁酒吧”,到城市的街道——“林和路”,都成了他们构造艺术实践和艺术理想的展示场所。以“大尾象”的产生和展览为起点,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画廊》杂志也第一次发表了他们的作品并向外界作大力推介。后来郑国谷也参与了“大尾象”一些展览活动,之后,以边远小城阳江为基地,与周围的年轻艺术家们构成了所谓“阳江青年”的一种艺术现象。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后的广东当代艺术,一直是以一种迥别于北方艺术形态的方式行进的,诸如“大尾象”工作小组、“卡通一代”(黄一瀚、冯峰、孙晓枫、江衡、响叮当、苏若山等,后期人员有较大变化)、游牧于城市的外来者(如湖北艺术家群的方少华、李邦耀、石磊、杨国辛等),还有在广州美院坚守和突围的邓箭今、范勃、周涌、刘庆元等,以及“后岭南”水墨群组等,相继出现和亮相,对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做着推进和建设的义务。但在广东的文化语境中,尽管这些艺术现象具有某种前卫的特征,但因为其经验的特殊性和文化语境的特殊性,使其难以跟整个中国的历史命运和文化场发生较大的共震和互动。所以,往往只作为一种前沿的实验形态存在着,并在中国的语境中,他们的这种异质经验往往被悬置了。

广东艺术机构、艺术空间和艺术生态环境方面,30年来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有些经验也很值得关注和具有很深的意味。美术家协会系统和画院系统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作为主流美术的代表和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创作机构的作用和号召力,在专业创作、主题性创作、主旋律创作和群众性艺术活动中,以巨大的体制力量包括组织、资金、评选、奖励、晋升、职称等等,吸引住普遍的关注心态和眼光。如历届的全国美展,广东省美展以及相关的评选、推“星”等活动,有效地建构了30年来广东美术的主流历史。广东的艺术界在主流创作的热情和成果上一直是被看好的,就像最近组织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国美展”,广东借天时地利与人气之便,入选的广东艺术家作品达一半,获奖作品占三分之二,可见这种主流美术在广东的绝对吸引力和号召力,这也更可以看到广东美术生态的主要特点和成果高度。在这次“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国美展”的前言中这样概括性写道:“美术家们以澎湃的激情和由衷的赞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期的美好生活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丰富多彩的作品,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为和谐时代献上一曲深情的颂歌,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历史的印记。” 2006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借建会50周年纪念之机,隆重进行了“50件经典作品”的推选评选活动。尽管这是一件难度极大,也很容易引起争议和不公的事,但是评选的结果一些作品还是令人信服地戴得起“经典”这一桂冠。作为主流美术史的编写方式,以及国内美术界和社会大众的需求,评选“经典”作品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关注和作用。而在响应国家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项目”中,美协、画院等大力发动、积极组织、认真落实,也较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作为教学、研究、创作学术机构的美术学院系统,在国内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排名还是靠前的。如果说广州美术学院作为代表,借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春风,在国内艺术界有过辉煌业绩的话,那就是“设计艺术”和以设计为龙头的产业,以及一系列教学改革。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和深圳大学设计学院等,都在引入国际教学经验、方式和人才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广州美术学院的新校舍的建成,更使广州美院成为了号称世界最大的美术院校,这不仅体现了广东的经济实力和办事风格,也看出了广东的艺术教育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决心和魄力。

关键字:王璜生,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现象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