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收藏、展览、社会公共教育和服务的美术馆系统,这30年来的发展和成绩是特别引人瞩目的。1976年深圳就建成了“深圳展览馆”,并于1987年更名为“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的美术展览活动,特别是“深圳艺术节”活动,成为了连接大陆和港澳台文化交流的桥梁。而1997年是广东的美术馆大发展年,在这一年中就冒出了规模不小规格不低的三座大型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随后不久,广州艺术博物院也建成,广东出现了新的美术生态环境,从创作、交流、展示、美术史研究、收藏,以及公民的美术普及和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理念新的活力。众多的国际性大型展览、艺术大师展览,美术史研究展览、大型策划性展览、跨领域的美术文化学术活动等等,为这一时期广东的美术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新的时代精神风貌,从另一个角度大大地扩大了广东美术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如出现了一些在国内国际产生巨大影响,具有重大学术分量的艺术活动品牌:“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雕塑年展”、“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广东美术馆新青年艺术论坛”、“深圳美术馆美术批评论坛”、“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国际巡回展等,有效地推动新一代年轻艺术家和学者以新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介入于广东新文化的发展,也将广东的美术、学术力量和影响推上国内国际的新的台阶。
而民间艺术空间的出现也为广东的文化生态带来另类的生机。以交流当代文化的名义而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空间),有效地成为本地乃至国际文学艺术家交流的空间。2002年之后“维他命”艺术空间和“PARK19”、“LOA345”等艺术空间的出现以及近期的“广东艺术新势力”展览现场(酒吧及画廊),无论这些空间注重艺术推广还是注重艺术交流,都给广州的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成为支持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而深圳的OCCT艺术中心和时代美术馆在当代艺术的学术规范化工作方面以及策展、研讨、出版和国际交流方面都作出了备受瞩目的成绩。
三
作为广东美术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批评和史论研究方面,1980年前后曾由王肇民引起的关于“形是一切”的讨论,杨小彦等理论家批评家与艺术家共同参与,持续地对艺术的形式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等话题展开了讨论,这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大形势下广东美术界的思想解放的一次大讨论;而李正天撰文著述探讨艺术的“本体论”的问题,这在全国的理论界来讲是开先河之举;1989年 “第七届全国美展”前后,广东美术界借主场之利,有过一次思想开放的评选改革和美术批评的开放,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争议是开放的一种标志。其后,广东美术批评界也出现了像梁江、李伟铭等对广东美术特点等的探讨,而后1993年由梁江主编的《广东美术家》杂志创刊,继续讨论广东美术的特点及优劣势话题,而《广东美术家》在存在的短短四期一年出头的时间里,参与了全国一些理论话题及批评的活动,尤其是对中国的实验水墨,率先作了专门的讨论和专刊(由王璜生、黄专执行编辑),这在中国当代艺术方面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很遗憾,《广东美术家》在经费不足和非议声中黯然停刊,没有发行和销售出去而存放在办公室兼仓库的大量杂志,被工作人员擅自卖给废品站回炉为纸浆!具有一定学术指标的《广东美术家》的国家刊号,后来被多次倡议改为通俗化能赚钱的《漫画》月刊,但是没有转办成,最后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取消了。《广东美术家》杂志的遭遇和命运,多少反映出广东美术家和理论家批评家的无奈和悲哀!也多少可以说是广东文化界的一个缩影!
其实,美术杂志和专业媒体的学术高度和专业程度极大地体现出一个区域的美术发展状况和理论批评的风气及能量,也是一个区域不可或缺的对外展示美术创作及理论批评的窗口和交流的平台。1980年《画廊》杂志创刊就推出了王肇民的“形是一切”的讨论,而后在关注和推动广东本土美术和海外华人美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时间颇受好评。20世纪90年代开始,《画廊》更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先后做过“北京自由艺术家”的专访和专题,“大尾象”工作组等的专题,并策划了一些专题讨论和展览活动等,受到国内国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广东理论家王璜生、杨小彦、黄专等先后执编或主编了这一阶段的《画廊》杂志。后来,《画廊》杂志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动荡和彷徨,现在又回归了广东美术界,也逐渐成为有一定定位和想法,有操作运作能力的广东唯一的美术杂志。
1992年“广州当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举行,引发了对中国刚刚掀起的艺术市场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而由“艺术市场”的出现而涉及的策展体制、批评体制、批评家与艺术家、作品的关系等等新问题和新思考,给国内的艺术界和理论批评界带来了结构关系和身份新的变化和新的理论冲动。广东的美术理论界如皮道坚、杨小彦、黄专、邵宏、鲁虹等参与了这样的“操作”(吕澎语)活动,为这种艺术学术体制和艺术市场机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反思。一时间,广东的艺术界理论界似乎非常活跃非常热闹,但是这种活跃和热闹好像起因于广东这里特殊的市场经济氛围,而又与广东总体的艺术发展和批评风气没有特别的关系和作用似的。
这样的特点构成了广东美术界和理论批评界基本状况,一方面,广东这里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在全国有不小影响的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如李伟铭、皮道坚、黄专、李公明、严善錞、杨小彦、鲁虹、孙振华、李正天、谭天、邵宏、冯原、陈侗、李清泉、王璜生等,他们的史论研究、理论批评、策展活动,以及学术品格和研究方式,都在全国的美术界理论界诸多建树和备受瞩目;而另一方面,“墙外开花墙外香”,广东美术理论家在外面所进行的工作和受到的关注比在广东所得到的反应要强得多。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其实,这与广东美术的生态环境有关,也将直接影响广东美术生态的健康发展。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必要。
应该承认,广东批评家对广东本土当下的美术现象及问题的关注和介入是比较少和比较缺乏主动性的,但是,一直以来,理论家对广东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却是非常深入和颇有建树及到位的,李伟铭、黄大德、朱万章等对“岭南画派”的很具学术深度的研究;年轻学者蔡涛、胡斌、陈迹、李若晴等对广东20世纪早期美术现象的研究,以及学者们对广东美术文献资料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广东的理论批评界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成果。
1997年广东美术馆建成以来,在组织广东的美术理论研究工作和相关的策划、出版、论坛、研讨会等方面有较主动的意识和明显的成果,如对广东老一辈艺术家,特别是多少被历史遮蔽的艺术家李铁夫、冯钢百、黄少强、符罗飞、谭华牧、赵兽、梁锡鸿等的研究、挖掘、资料整理工作,以及展览、出版等;举办了难记其数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及学术论坛;整理出版了不少研讨会论文集、文献资料集;编辑出版了《美术馆》和《生产》的探讨美术文化性和前沿性的理论性刊物,在国内学术界反应强烈,足见广东在美术理论领域的力量和建树。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文化论坛”和深圳美术馆的“美术批评论坛”,以及中山大学编辑出版的《艺术史研究》丛刊,都表现出广东整体上美术理论及批评在全国学界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不过,确实,“墙外开花墙外香”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广东美术理论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不可否认,广东美术的活力、矛盾及潜力都是因为这一地域的诸多社会因素和特点而呈现出来的不可被简单归类和描述的意义,而这种开放性和多样性也由于时代精神的变迁受到越来越多的影响,以至于对其今后的期待和某些现象的质疑都将影响我们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