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设美术科,1952年建系,系址在武昌昙华林。1956年与音乐系合并,成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但行政上仍隶属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独立后称为湖北艺术学院。五十年代,魏正起从重庆回到武汉,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继续进行着水彩画的教学与创作工作。与此同时从苏州美专毕业的钱延康、孙葆昌等优秀教员,在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系主任杨立光的力邀下,来到武汉,大大增强了学校西画教育的实力。他俩对水彩画的热爱,影响了很多学子,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水彩画家,如白统绪、麦柏森、蒲新成等。
纵观湖北水彩画的整个历史,应该说湖北水彩画的发展与四位外来艺术家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这四位艺术家中有两位毕业于私立苏州美专,一位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还有一位毕业于上海美专,这几所美术学校在当时正是水彩画传播的根据地,除了学校本身重视水彩画教学以外,在这些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多留学于海外,特别是有些就读于英、法的美术学校,对水彩画的学习,相对而言更为正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他们的学生又把这种英式传统写实性的水彩画技术带到了他们所去的地方,而湖北甚为受益,也为湖北水彩画写实性风格的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彩、速写画展览”,展览会共展出水彩、速写画240余件,其中水彩画超过全部展件的半数,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创作和水彩画家队伍的第一次检阅,在湖北省美协的组织下,湖北艺术家也参加了展览,从参展人员中可以看到,湖北水彩画队伍由原来湖北本土培养的人才与后来引进的人才两方面组成,创作力量越来越强大。
60年代初,湖北省美协成立了水彩画创作组,由周绍华、陈少平、冯中衡、金家齐等组成,周韶华兼任该组的负责工作,全面组织全省的水彩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工作,协助省美协举办了多次全省美术展览,使水彩画这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画种,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水彩画专业画家的出现,也是新时期产生的新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水彩画已开始受到重视。首先是各地画院有了水彩画专业画家,专门从事水彩画的研究与创作。湖北省美术院于1965年成立,油画和水彩画同在一个创作研究室,其成员有魏正起、白统绪、麦柏森等。
兴办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究,以及专业水彩画家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湖北水彩画创作的新发展,使湖北的水彩画在全国大展中崭露头角。此时,湖北水彩画仍处在继续学习的阶段,与中国其它地区的水彩画创作比较起来,依然薄弱,而此时北京因地处首都的原因,水彩画发展迅速,有与上海并肩齐行之势,在全国很多省市还在进行水彩画的技术学习时,他们已经开始讨论水彩画的民族性、风格、创新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 湖北水彩画的成熟期(1979——1986)
1979年,湖北成立了武汉水彩画会,负责小组由魏正起、俞起雄、麦柏森、周远贵、陈汉渝、华纫秋等组成,开展水彩画的创作、展出、研究等活动,多方面促进了湖北水彩画艺术家的交流,以及水彩画创作的热情。
1982年我国高等美术院校重新建立美术师范系,湖北在全国新的高等教育建制的规划下,也重新建立了美术师范系。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和美术学院师范系的建立和发展,根据普教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中,色彩课的教学以水彩画为主,强调了水彩画的重要性,加强了水彩画的教学力度,使原来的水彩画课程数量大大增多,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水彩画的理解,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水彩画,同时也增加对专业水彩画教师的需求量。1985年,湖北艺术学院单科建院,更名为湖北美术学院。同年,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恢复建系,为湖北美术教育的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使湖北成为华中地区美术教育最具雄厚实力的中心。
老一辈水彩画家苦心培育一代新秀,青出于蓝的成果十分显著。这些后起之秀活跃于中国水彩画坛上,他们在老一辈画家的带领下,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许许多多的新作在国内外展览中受到好评。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队伍中优秀水彩画家,其中白统绪尤为突出,作为魏正起的学生,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65年成为湖北省美术院专业水彩画家,曾任湖北美协理事,水彩水粉艺委会副主任、主任。一直从事水彩画的创作、教学、与传播工作,为湖北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对于湖北水彩画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这是第一次分画种展出,也是新时期开始后的第一次水彩画大检阅,湖北有15位艺术家的水彩画作品入选,而白统绪、刘寿祥各有两幅作品入选,其中华纫秋的《渔寨谱新歌》获铜奖,刘寿祥的《冬花》获优秀奖。
次年,在六省市美协的组织下,举办了“湖北、湖南、上海、江苏、安徽、广东水彩画联展”,先后在六省市巡回展出。当时的评论认为:“与刚刚结束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作品比较起来,六省市水彩画作品联展更显得生动、活泼,在水和色的艺术语言上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精神,更能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特色。”在此次展览中湖北画家倍受关注,多家新闻媒体对他们作了特别报道。在这次联展的成功举办下,掀起了湖北省水彩画学习的热情,许多美术高校的学生和业余爱好者加入了这个行列,壮大了湖北水彩画的创作团体。
此后,湖北加强对外交流,先后举办了“湖北、湖南水彩画联展”;“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水彩画联展”;“江苏、湖北水彩画联展”;“湖北、上海水彩画联展”等交流展。这种省(市)与省(市)的水彩画交流形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这种地方性的展览不同于全国性的展览,不仅仅是因为行政区域划分的原故,主要是因为这种展览更能使水彩画保持地方性的同时,得到长期的发展。它可以针对本地方的一些具体情况,选择交流对象,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它对水彩画地方风格的形成以及某一水彩创作类型或方法作长时期研究是非常有益的。遗憾的是,如今这类地方性或区域性展览已淡出了历史舞台。
“85青年美术新潮”的出现,意味着年轻的一代美术家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掀起了当代新的美术思潮,它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水彩画创作突破传统打开了思路。湖北水彩画创作在多方面的冲击下,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在创作思想、题材范围、表现形式、技法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北水彩画的稳定形态发生了变化。到八十年代中期,它已经跨越了单一的传统写实性模式,向多样的现代形态发展。在众多的美术作品综合展、联展、交流展中,脱颖而出,开始以多姿多采的风貌进入中国水彩画发展的大家庭,初步形成了湖北水彩画独有的风格样式,并且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梯队。梯队的形成更能促进水彩画创作的成熟,并对地方性特征有一定的传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