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
1990年以后,当代艺术进入“后89”时期。“后89”是说在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80年代新潮艺术的终结)之后出现的具有反叛80年代倾向的新艺术现象。80年代新潮艺术建立在两次价值观念失落的文化背景(士大夫文化传统、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之上,艺术家不断地寻找艺术中的精神支柱。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几乎穷尽近百年西方现代艺术的各种观念之后,观念的危机也随即产生,那种试图以西方现代思想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理想主义思潮受到怀疑。这种精神背景使“中国现代艺术展”成为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谢幕礼。其实,“后89”现象在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已初露端倪。“政治波普”的先锋人物王广义在展览上展出了《毛泽东》,而“玩世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刘晓东、方力钧、宋永红等也展出了他们的早期作品,而且在他们心里“1989年参与中国现代艺术展,一种不介入感油然而生”。他们“不再相信一些现成概念能解决艺术家的灵感问题”,从而转向“有许多烧灼感的直觉中的现实” (宋永红)。
1989年前后是解构主义在中国最流行的时候,相关作品和文章在多家杂志和报刊上发表,王广义、任戬、舒群、张培力、耿建翌等开始放弃形而上的姿态,以幽默的方式去解构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对象和政治事件,以颇似“85新潮”式的革命架势撕下“85新潮”时形而上的崇高面纱,尝试以“物质性和即时性”的波普艺术图式掀起一股新的浪潮。栗宪庭称其为“政治波普”(1990)。政治波普的出现,标志了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在于艺术家从对西方现代思潮和艺术的关注中,从对大而无当的人的、艺术的普遍追问中清醒,转而关注中国人生存的真实空间。而政治波普以幽默的方式出现,带有对政治情结的自我消解的倾向,这是中国现代艺术走上自己的道路的标志之一。
而此时出现了一批颇引人注目的新作和新人,如1990年初的刘晓东和喻红画展、1990年底的宋永红、王劲松画展、1991年初的方力钧、刘炜、曾梵志画展、1991年中的新生代画展,以及沈晓彤、忻海洲等。这些艺术家多出生于6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气氛中长大。当他们走上社会之时,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现实留给他们的只是些偶然的碎片。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社会事件、艺术样式及其价值,在他们心灵中产生过恒定或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聊便成为他们对自己当下生存状态最真实的感觉。于是,他们更愿意真实地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人生,用泼皮的方式去描绘自己及自己周围熟识、无聊、偶然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断,赋予生存和艺术以新的意义。这种视角的转换,极敏感地把握了当下中国普遍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处世方式。这些艺术家们一般通过两种选择的视角来把握幽默感:一种是直接选择“荒唐的”、“无意义的”、“平庸的”生活片断,另一种是把本来“严肃的”、“有意义”的事物滑稽化。前者的代表是方力钧、宋永红、喻红、刘小东等,后者的代表是王劲松、刘炜等。他们重新尝试从写实主义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尽管这个现实主义中的现实已被他们荒唐化了。而随意摘取熟视、平庸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断,以及多把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作为描绘对象和题材等成为他们作品的特点。不同的是,前者的作品趋向于内向和自嘲,后者的作品则趋于外向的嘲世。应该说,这种现实主义是对“85新潮”过于关注一些大而无当的哲学问题的矫正,切实地面对当下现实的普遍失落、无聊的心态。同时放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态去体验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人的生存状态。所以,栗宪庭将称他们的艺术为“玩世现实主义”。
“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的产生并非偶然,“新文人画”和“85新潮”为此作了些许铺垫。1985年,朱新建以他大头小脚光屁股的古代仕女造型奠定了“泼皮幽默”风格的新文人画的基本取向,并迅速在中国当代画坛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艺术不过是“玩玩的”(朱新建)的创作信条把握了中国当代精神中某种本质性的倾向,成为几年后“玩……”心态的先导。二者都关注消解某种意义体系,关注现实,都采取幽默的方式,不同的是“玩世写实主义”关注的是自身无意义的现实,多来自对自身和自身周围的现实的体验,而“政治波普”直接把握被消解的那种意义的现实,倾向大的社会和文化框架中的现实。
有效呈现中国当代问题的观念艺术
上文提到,“85新潮”期间,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逐步在中国兴起,出现了像黄永砯、张培力、徐冰、蔡国强和“新解析小组”这类明确地使用了“观念主义”方式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而《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等媒体都尽其所能地介绍和传播着“观念艺术”,尤其是1985年的美国波普主义艺术家劳申伯格的展览,为中国艺术家从理论和视觉实践上接受“观念艺术”提供了条件。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结束以后,“玩世现实主义”和“政治波普”兴起,但无论从其批判性质还是视觉表达上看,它们都尚未摆脱旧式现代主义的范畴。显然,要使当代艺术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复杂的社会形态中承载“先锋”和批判的职能,就必须完成自身在视觉方法论和政治思维模式上的转换,即:实现由现代主义向当代主义的转换,而“观念主义”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方法论资源。观念艺术不仅不反对艺术中的“意义”的表达,而且强调这种表达的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后政治的思想形式和社会实践。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前后。艺术家开始使用诸如文字、装置、身体、影像、网络、图片及其他图像媒介,充分发掘它们在文化、历史、心理、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意义,从而有效地拓展了中国先锋艺术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内涵。同时,艺术家开始放弃图解性的政治对抗姿态,强调艺术与本土具体社会、政治问题的联系,强调这些问题与国际性问题的同步性和有机性,力图以观念主义的方式有效地呈现中国当代问题的复杂性、易变性和多样性。同时进一步强调从当代艺术的自身逻辑出发设置自己的艺术问题,强调运用多种媒介进行自治性的视觉创造和观念表达,要求艺术摆脱各种形态的意义强权和庸俗的图像社会学的干预,充分释放各种视觉和非视觉媒介的意义能量,不仅从社会学而且从人类学、心理学甚至生物学角度寻找对人的感性、知觉和心理、生理命题的直接表达,如汪建伟的“灰色系统”实验和录像和表演艺术,顾德新、王友身、王广义、颜磊、尹秀珍、林天苗的装置艺术,张培力、耿建翌、王功新、李永斌、朱加、陈邵雄的录像艺术,马六明、张洹、王晋、朱发东、宋冬、罗子丹的行为艺术,赵半狄、庄辉、安宏、周铁海的图片、徐冰的《文化动物》、徐坦的《新秩序》、林一林的《驱动器》、王广义的《签证》、王功新的《布鲁克林的天空》、颜磊、洪浩的《邀请信》、朱青生的《滚!》、“新刻度小组”(陈少平、王鲁炎、顾德新)的概念艺术,邱志杰、郑国谷、杨勇、蒋志、翁奋、冯峰、王蓬、陈羚羊等的观念摄影,徐坦、冯梦波、施勇等的网络艺术,黄岩的邮寄艺术,张大力的公共涂鸦艺术,以及隋建国、展望、傅中望、姜杰、李秀勤、施慧、廖海瑛、张新、喻高等的雕塑,以及王广义、张晓刚、丁乙的油画等。另外,中国先锋艺术“北京中心”和“北重南轻”的地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广州、上海、福建、成都、南京等地开始逐渐成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地区,中国当代艺术在地域上呈现出多极发展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女性艺术”作为观念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方向,成为这阶段当代艺术的焦点之一,如林天苗、尹秀珍、姜杰、陈妍音、李秀勤、奉家丽、廖海瑛、杨克勤、石头、施慧、崔岫闻、刘意、张蕾、喻高、陈羚羊等艺术家。
“观念艺术”成为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化和国际化转换的重要催化剂,它不仅改变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经验和方法论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知识资源,但艺术家也必须警惕观念大于材料的通病。
艺术市场的时代到来之前……
对1978-2000年的艺术发展的几点补充
首先要提及的就是1979至2000年的几次与吴冠中有关的艺术讨论:1979年,《美术》发表了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倡导无需说教的“独立美术作品”,并认为“形式美应是美术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引发了关于形式问题的持续讨论;1980年10月,《美术》发表吴冠中的《关于抽象美》,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抽象派在一定社会条件中的诞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可怕”,引发了美术界对抽象艺术和抽象美的讨论;1997年,《中国文化报》发表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他认为“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它们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由此引起一场关于“笔墨”问题的讨论。
其次要强调的是,从1992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走入国际当代艺术的大舞台,得到国际的关注与认可,如卡塞尔文献展外围展“时代性欧洲外围艺术展”(1992,王友身、李山、蔡国强、吕胜中等)、“中国前卫艺术家展”(1993,顾德新、耿建翌、张培力、倪海峰等)、第45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1993,耿建翌、张培力、方力钧、喻红、王友身)、第22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1994,李山、余友涵等)、“变化:中国现代艺术展”(1995,孙良、李天元、艾未未等)、“来自中心之国:1979年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和“张开嘴,闭上眼:北京·柏林艺术交流展”(1995,黄笃参与策划)、第三届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1996,马六明)、“另一次长征——中国观念艺术展”(1997)、第11届悉尼双年展(1998)、第24届圣保罗双年展(1998,罗氏三兄弟)、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马六明、庄辉、岳敏君、卢昊等)。另外,随着“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与“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举行,以及1995年拍卖天价作品的诞生(嘉德秋拍,《毛主席去安源》,RMB550万),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形成。直到2000年,以“海上·上海”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标志着国内第一个采用国际化策展制度运作的国际性艺术展的产生,此后艺术市场进入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