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展览的时间跨度确定为20年基于上述认识。可以将这20年的新水墨艺术创作概括为一个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旅程。
1979年吴冠中先生《绘画形式美》的发表和1983年台湾画家刘国松的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是这段精神文化之旅的开篇。前者意味着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单一创作模式的出走,开启了新水墨艺术形式探索的大门,而后者则无疑是对传统笔墨程式的公然“出位”,为当时苦于传统水墨价值和语言束缚的中国大陆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其后谷文达、王公懿、王川等将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观念性表达方式与传统水墨的表现手段相结合,李世南的“表现性水墨”以匙代笔的恣意泼洒,阎秉会对精神力度感和厚重感的抽象表达,还有李津以笔墨渲染营造超现实梦境隐喻原始生命动力的做法,虽然今天看来均已完全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都是大胆的“出位”行为。
所有这些“出位”的行为不只以与传统水墨的反差暴露了传统水墨语言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匮乏和疲软,也提供了水墨艺术现代转换的突破口,并通过艺术家们各自力图摆脱传统规范的实验探索,证实了这种转换的可能性。
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家们很快摆脱“85新潮美术”的泛观念化倾向,而敏感于当下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对水墨艺术的现代化追求因而更多指向媒材性能开发、媒介语言解构重组的实验,而不再局限于传统范围内的形式技法改良。艺术家们更愿意将水墨画当作有当代文化品位的艺术样式,用水墨性话语来表达当下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因此而看到一批更加贴近急速现代化的中国现实生活的水墨作品,水墨性话语作为当代中国一种“到位”的现代性话语,坦述着真实个体的情感、信仰和想像、期待,不仅为我们提供真实突显现代形态中国社会的文化感觉和心理结构的水墨图像文本,也为我们揭示中国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
90年代中期以后,公开亮出“实验水墨”旗帜的抽象水墨形成一股颇为强劲的势头,其共同的精神指向是反省现代化和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性和自然性丧失,“实验水墨”在通过创作方法论的转向谋求对当代观念问题的发言权的同时,也将水墨语言的视觉力度感和对现代心灵的撞击力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现代水墨20年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之旅,大致经历了由形式问题到媒介语言实验到文化关注,由淡化意识形态到重回意识形态到自觉地将意识形态风格化这样几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虽然目标各异、取向不同,但却自始至终贯串着一种可贵的实验精神,一种力图超越古今、超越东西方去寻求新的可能性的努力。
如贡布里希所说,以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媒介来从事实验的自由是20世纪艺术的特征,同样,“实验”一词也是对20年来包括“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水墨装置”在内的各种现代水墨探索的精神特征的准确概括,“水墨实验”因而可以泛指上述取向各不相同的现代水墨创作(需要说明的是,“水墨实验”不等于“实验水墨”,前者在概念上比一般用来专指90年代后期抽象水墨的后者更为宽泛、更具包容性)。
由此形成本次展览的学术主题:中国?水墨实验20年。
“中国。水墨”及“20年”之释义已如前述,而实验性则由此主题成为展览挑选作品的内在逻辑:
水与墨的随机渗化特质可使我们方便地趋向内省感悟,现代水墨的宗旨一如传统水墨之“澄怀观道”,在于对生命过程的体验与品味,二者的差别只在话题与话语方式的不同。现代水墨的语言实验旨在让材料发出新的声音,作出新的表达,而它所关注的是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水墨性话语应当说什么、怎么说。
当经过处理的水墨媒材说出了它不曾说过又能为我们把握的意义,那便是新的感受和体验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方式。
三
上述策展思路决定了对展览陈列方式的指导思想,即为观众提供一个艺术史的视角和营造一个开放的、指向未来的水墨艺术空间。
据此,展览分为“水墨实验20年”和“水墨之光”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水墨实验20年”由“新潮涌动”(80年代初至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张力表现”(1990年至1996年)、“实验走势”(1996年以后)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编年史”式的展示构成。有部分文献资料与作品同时展出,意在为艺术品提供有价值的艺术史背景,为对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提供必要的历史线索。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历时性的结构,则由“想”(追忆、寻觅与梦想)、“观”(心象与都市人文景观)和“思”(数码时代的神话与寓言)三个单元组成的“水墨之光”部分便是一个开放的、前瞻的共时性结构。它是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的一个开放的结局,也是新世纪中国水墨艺术的起点;它是一段尚未成文的历史,又是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观众将会从中感受到新水墨艺术的开放程度,看到实验性水墨与当代艺术、传统艺术间的戏剧性互动。
艺术家们各具个性的水墨性表达所蕴涵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水墨的随机性带给情感和想像的自由度,人的自然情趣对科技主宰的抗拒,相信都不只会令观众兴致盎然,还会引发观众关于历史和文化的许多思考。水墨之光是智慧向心灵的投射,是隐含于幽明之中的微光,它与西方艺术传统中之光照的含义完全两样:一为内敛,通过直觉趋向内省感悟;一为外张,强调分析以实现认知。代表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精神与人性的现代水墨之光,将为世界当代艺术提供一种新的体验与观看方式,增加一个新的维度,这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原载皮道坚、王璜生主编《中国水墨实验20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