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彭德:修史与批评九问
彭德:修史与批评九问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日期:2010-03-25

面对当代要有什么样的历史之眼?

当代艺术史著作作为求学者的向导、收藏者的指南和未来艺坛 的经典,必须面向未来。它既为现实进入未来提前做广告,又为未 来提供启示,为未来的游戏规则定调。它的撰写者应当具备长远眼光和总体的判断力,应当对左右艺术的因素,诸如文化、社会、世 态与心态以及未来趋势长久地关注。艺术史的内在力量是在长时段 中显现的,短时段产生的往往是偶发事件与偶然出名的人物。当代艺术史家如果只知道围着偶然走红的人物打转,他不过是一个小报记者或艺坛粉丝。流行的当代艺术史论述,常常是把展出过、发表过、评论过的对象收集分类,通过剪切与粘贴,拼凑成文,不涉及 展出、发表、评论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不调查 被传媒和美术馆过滤的人物。这种被人为放大的历史同潜在的历史脱节,使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变成搁浅的浮冰。凡是被遗忘的人物 与事件,固然有其被忽视的自身缘故,但历史之筛即便在古代也不 是一次决定的,它会无情地淘汰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人物。一旦历史观与选择标准出了问题,一部史书的价值还不如一本老老实实 的艺术年鉴。欧洲史学进入当代史学的标志是年鉴学派的出现。中 国当代艺术史还缺乏这个铺垫。

西方经典史学经过现代与后现代的熏陶,历史从一个被指腹为婚 的女婴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进而变成大众情人或随军妓女。形 形色色的历史观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文本。就主脉而论,西方历史学观念有黑格尔、汤因比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有波普尔强调的 情境逻辑,有福柯为代表的知识考古学。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发展 是有规律的,历史是进步的,历史是可以进行总体研究和预测的, 比如汤因比就预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与此相反,波普尔和福柯 都否定历史的规律,否定历史是进步的,反对总体论和预测未来。 在波普尔的论述中,历史的走向同人的行为一样,是被偶然的情境决定的,人们无法预知这些偶然形成的情境,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趋 向。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不是连续展开的,历史存在断裂;所谓传统、演进、发展之类的总体论话语形式都应当被悬置。他认为文学分析将不再是以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以团 体、流派或者运动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篇文章的结构作 为单位。显然,为反传统的当代艺术立传的人,采用波普尔和福柯的历史观将是贴切的和有效的。不过如果过分强调历史的非理性一 面,就难免失之于偏执。波普尔和福柯对人的需要与期待,缺乏足够的重视。人的长期期待与终极期待,比如对自由的期待,对格调的期待以及对赏心悦目的艺术的期待等等,是历史形成发展趋势的起点。历史的确经常在断裂,但人的需要与期待却会使它们像伤口一样重新愈合。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黑格尔、汤因比等人的思想仍然有用。以往有影响的历史学观念都是撰写历史的工具,各有各的 用处。一边倒地扬此抑彼,不是通达者的立场。

历史真相能还原吗?

当代艺术史家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吗?很难。还原历史只能是史 家的个人愿望。如果他一开始没有这个愿望,几乎可以说他没有资 格撰写历史;如果他最终确信这种愿望在他的笔下成立了,他就是一个沉迷在历史之外自不量力的狂人。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是历史 碎片的汇编,构成更大的碎片。不过再大的碎片也不等于完整的历史,充其量是历史的索引。人们无法知道哪些空缺的部分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历史无法还原,但不妨碍历史的撰写人去追求真相。这里所说的 真相不是哲学家探讨的事物真相而是指史家真诚地面对历史的实在 记述。在中国,这一点需要重点强调。国人自古爱把历史与神话混杂在一起。历史是发生过的事实,神话是伪造的故事。有关帝王的 神话故事尤其明显。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史料,有着同样的问题。 比如艺术家伪造随笔、日记、信件等等,证明自己的杰出和先见之明,差不多已是公开的秘密。一旦被正式披露和分析,艺术家自我 塑造的神话以及神话的载体便会瓦解。能否排除神话,是衡量一部 当代艺术史能否成为历史文献的试金石。

追求真相的个人缺陷是感情用事。它是对神话有兴趣的写手的对 称表现,它会使当代艺术中不该遗漏的人与事被遗漏,不该轻视的 被轻视。如果是无意,表示史家的眼力不行;如果是有意,表示史 德有问题。这种感情用事的史书太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无法传世。

当代修史的障碍何在?

当代艺术史远远不是单纯的专业史,它还是文化史、思想史、政 治史、宗教史、传播史、收藏史甚至是国际关系史的另类形式。中 国当代艺术史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同社会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宗教的禁忌有关。出于国家的或集团的临时需要,中国出版界对此 有公开的和内部的要求与警示。尽管如此,当代艺术史著述却不能 受制于这些障碍,不必考虑出版问题。至于是否被删节,那是编审 者的责任。时过境迁,恢复原貌的足本才能传之久远。

中国又是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亲亲,疏疏,是历史撰写的遗传 病。写史有筛选,有排位,有褒贬。投鼠忌器、为尊者讳,形成中 国人写史的传统障碍。当代史同古代墓志铭的性质类似,墓志铭是不会揭露短处和内幕的。当代史著作只有破除传统的陈规,放弃墓 志铭的作风,才能令人信服。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关系网在美术界 盘根错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断代史和地方艺术史著作,像古代地方志或家谱一样,任意地塑捏,甚至通过撰写历史来公报私仇。历 史著作通常是由个人撰写的,但不等于说个人好恶是不能制约的。

中国当代艺术史论著,缺乏对艺术界心态的研究。心态史研究的 是过去的心态而不是当前的心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行为,在很多 方面延续着中国人固有的心态。只需要从表面观察,就不难发现标榜个性和独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的正是个性和独立品格。他 们纠集在一起组成荣辱与共的画家村,传阅相同的书刊光盘,点击 相同的网站,议论相同的信息,交结共同的朋友。理想、事业、利益在这种社区关系中被搅混。他们的艺术于是日益趋同,不同的只 是题材与造型。这种东方人习惯于抱团的行为,最终带来的不是当 代艺术而是时尚。对这类现象保持沉默,主要是碍于情面。它助长 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旧式心态结壳成茧。

口述历史可信吗?

当代史属于20世纪兴起的“即时史”,也就是刚刚过去又没有 终结的潮流。典型的即时史是作者本人就是当事者、策划者或知情 人,有关著作容易被人视为吹捧或自我标榜。他们的长处是了解细节,短处是不知道结局。他们关注的对象是否具有未来价值,常常 被看做是押赌。口述的历史是即时史的变种,现在很火很流行,因 为它可以用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吸引眼球与耳朵。对于口述者的讲 述,人们可以姑妄听之,因为有一些轶闻逸事和内幕可作谈资。听一听讲述者的口才和讲述中的智慧与情趣,未尝不可,但把他们的 讲述作为历史依据就比较危险。口述历史相当于立口碑,内容是否 有价值,取决于口述内容的对象,也取决于口述者的个人素质与 身份。口述内容的对象,或是本人,或是父兄,或是师长,或是同 事,或是朋友。坏事变好事,好事变神话;庸作说成大作,大作说成杰作,在口述的历史中比比皆是。在动辄打官司的当代中国,口 述者面对敏感的问题只会三缄其口,而敏感的问题常常是问题的关键。史家如果无条件地轻信口述的内容,他的著述就不值得信任。

关键字:艺术批评,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