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彭德:修史与批评九问
彭德:修史与批评九问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日期:2010-03-25

当代艺术重在修史还是修志?

史与志都是历史文本。如果硬性划分,史厚古薄今,志厚今薄 古。两者在对象上的区别在于史侧重于人物与事件,按历史的时 序排列,关注的是兴衰成败;志侧重于人为的规则与典章制度、文化模式之类,注重的是当代形态,涉及面广,体例有述、记、志、传、图、表、考、录。史与志首先在形式上有区别:史是纵排横 写,即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每个时段按照不同的对象分类叙述。志 是横排纵写,即先分类,每个类别再按时间顺序叙述。史与志的选材,区别在于史的主体是现成的史料,用的不是第一手资料;志的 主体用的是第一手资料。志是分类的编年史,有闻必录,不必表示 好恶,不必发议论。史书的作者却可以在文本中发表议论。正因为史含有修史者判断是非的议论,涉及的是人与事,为了避免争议,

为了公允,中国史家主张“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当代艺术史的撰写,也应当侧重于修志。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是一个没有终结的 潮流,它会有诸多的变数,不能盖棺论定。美术志在很大的比例上 是图像志。它是各种形式的志书——包括年鉴、档案、回忆录、大事 记、图录以及记录片的主体。中国的图像志过于简约,往往只有作 者、题目、画种或材料、尺寸、创作时间等六七项。欧美图像志多达六七十项,同图像有关的信息几乎应有尽有。自古以来,中国的 图像志都失之于简略,无法系统地把握对象。当代美术志也有相同 的问题。

当代需要职业批评家吗?

在中国,艺术批评变成专业是20世纪的现象,然而这个世纪的 艺术批评却最为人不屑,可见批评作为职业是值得怀疑的。艺术的 表现侧重情感,高下取决于技术上的优劣;艺术的表达侧重观念,深浅取决于思想的穿透力,它是批评家大发议论的对象。批评的涉 及面庞杂,包括当代现象、当代问题、当代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 可是批评家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具备各门学术的前沿水平,他的相关议论只能是业余的。这意味着涉及观念的艺术批评只能分别由各个 领域关注艺术的一流学者去从事。以往从事文化批评、社会批评与 艺术批评的名家,大都是业余身份。比如鲁迅是批评家,但多数时 间却不涉批评。

批评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批评是质疑与指责;广义的批评则包 含着欣赏与赞美,需要同情与理解。广义的批评是可以具有独立风 范的精神活动,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是批评家的基本 功。如果单一地依据艺术作品去发表意见,他就不是批评家而只是 艺术界的托儿。狭义批评家怀有使命与主张,扮演着艺术理想的 代言人,或是集团利益的激进诉求者,或是怀才不遇的泄愤者。

狭义批评常常建立在自我膨胀的个人优越感之上,表示我能说和我敢说。我能说涉及技法与观念,我敢说涉及道义。狭义批评的作用是拯救:拯救艺术家、拯救艺术圈、拯救艺术,进而拯救思想。鲁 迅学医是为了拯救东亚病夫,弃医从文是发现被拯救的对象不值得 拯救,或者说拯救无知的肉体不如拯救精神。如果用鲁迅的逻辑推论:精神需要拯救的国民,值得拯救吗?更不必问扮演拯救者的理 由。包括鲁迅在内的所有批评家,既不是真理的化身,也不是道德 楷模。《知识分子》这部书揭露了拯救者的种种不良表现,拯救的动机于是变得伪善,拯救者成了人格分裂的牧师,而人格分裂者才 需要被拯救。精神拯救的理想方式应当是自我拯救而不是说教,把 批评变成自省。自省才有可能切实地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别人。准此,明智的社会和批评自由的时代,需要即时即兴的批评而不需要 专门的批评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人都能从事批评,批评成为社 会认知的常态,最终有可能导致批评界的解体。台湾艺术界没有批 评家一词而只用艺评家,可取。

批评包含指责但不等于指责,而国人总爱将两者混淆。华盛顿 西北大街14号的墙角有个装置,艺术家汤姆•格里伍兹的作品,他取 名为《赞美机器》。它面对所有的观众都会赞美:“是你,让未来 变得美好!”它使不开心的人变得开心,使开心的人更开心。作者认 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不应该遭到批评,而 应当受到赞赏。英语、法语和德语“批评家”的词义,带有贬义的成分,指的是有鉴定力的和吹毛求疵爱挑剔别人的人。在欧美,批 评家大都是缺乏生存本事的落魄文人。一旦把批评当成职业,实际 上是患上了强制的精神疾病,同网瘾类似。心理学家检测他们的心态是否正常,是看他们的言论是否仇恨有成就者或有教养的人士。 这样的人物一旦把批评变成职业,容易变成艺术圈的杀手。中国和 世界还是一团乱麻,狭义的批评将长期存在,不过有品位的狭义批评是洋溢智慧的论辩,是人类意识与行为的清醒剂,不是党同伐异的小人作风或恶意的诽谤与攻击。

批评应当告别鲁迅吗?

批评家在20世纪中国属于精英,鲁迅是先驱。鲁迅从事批评的原点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他的杂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尼采的血液。 鲁迅行文大义凛然,居高临下,嫉恶如仇,是非标准黑白分明。他的文章打动过众多的中国看客,除了他诅咒的人和类。他是一个唯 我独尊的思想者,不是让论敌敬重的写手。他的对手把他的批评文 章称为“花边文学”,表明他的批评不是被普遍看好的精神现象。他临死表示永不宽恕他的敌人,反衬出他的处世准则与效果。这一 切成就了鲁迅,同样也限制了鲁迅。在中国正在走向民主和自由的 今天,鲁迅的精神遗产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放弃,不是理论上 的难题,更不是心智上的难题。1949年以后,鲁迅正式成为认定 的思想家和超人,成了“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成了“向着敌人 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长年躲进小楼看佛经、抄古碑、校古书和每每跑到西方 列强或日本人的租界逃命的鲁迅,如果在他活着的时候看到上述表 彰他的权威评价,他会有何感想?当他被塑造为高踞在中国思想界上空、任何人都不能碰的偶像后,这世界就变得比无知或麻木更加 可怕。60年来,中国批评家大都是喝着鲁迅杂文奶水长大的写家。 这种奶水滋生的力量往往连理智都难以控制。比如我写过座右铭自 我提醒并提醒学生,作文忌用与慎用语义激烈的词汇,却仍旧会越轨,一旦涉及批评就很容易流露激愤之情。

当今世界,和平与暴力并行地在发展。后者除了延续冷战、军事 对抗、恐怖活动之外,各种形式的合法暴力充斥着互联网,高速形 成以破坏为目标的文化风尚,以致批评家的写作唯有去诅咒才被认为是正当的,同情与赞美被认为是虚假的甚至是无耻的,可见这个 疯狂的世界连同批评一道,到了何等险恶的境地。这种变态的批评同世界的罪恶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罪恶链。显而易见,今天的批评界对鲁迅思想与文风的反思十分必要。在广义相对论那里,直线会把人引向斜路。同理,在价值多元的当今世界,一味直线条地发 表意见,也会把自己和别人引向斜路。放弃比酷与斗狠的习惯,批 评的境界会很广阔。

艺术批评应当回避哪些空泛的用语?

近20年来,中国批评界对中式宏大叙事方式抵制了很长时间,但 对西式宏大叙事方式却视而不见,以致抽象的、泛泛而谈的论调充 斥着中国的学术论文,进而成了影响大众的官方语言。这些论文中的流行术语,后缀“性、学、化、主义”之类的西洋字眼。简述如下:

性:理性、精神性、学术性、现代性、当代性、语义性、结构性,等等。比如理性,好像很明白,其实大可追问:是宗教的理 性、科学的理性还是实践的理性?很多文章突兀地冒出一个“×× 性”之后,再无下文,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只有天知道。

学: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痕迹学、元哲学、语义学,等等。这些术语成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本的点缀品,没有上下文的学术招牌。只有将它们的原理隐藏在资料铺排与论证推进的背后, 才值得肯定。

化:个人化、中国化、全球化、跨文化化、现代化,等等。带“化”术语在理论上都是歧义丛生的。比如现代化包含本土成分以 及包含着反现代的成分,就常常为论者忽视。

主义:直觉主义、感觉主义、主体主义、心理主义、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普遍主义、男权主义、女性主义、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每个主义需要一篇论文以至一部书才能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然而时下的批评家动不动就有一打这样的语焉 不详的术语镶嵌在他们的文章中,表示思想很时髦。

标签一样泛泛地使用西方术语的作风,不从研究文章中剔除,中国艺术批评就没戏。这种批评文章被人蔑视,咎由自取。

图文互动是最佳批评模式吗?

以往批评文本一概采用纯文字文本,同文本发表的技术手段有 关。它使得批评文章不得不用文字去描述作品的构图、造型和色彩 关系。如果有随文走的图片,这种笨拙的描述完全可以剔除。到了 纸质传媒普及的21世纪,特别是互联网成为批评的快递手段之后, 纯文字的批评文本显然已经过时,注重时效的即时批评尤为明显。 目前流行的西式批评文本,追求深奥博大,篇幅冗长,以为文章不长就缺少学术分量。美术很直观,把它说得拐弯抹角却成了这类文 体的本事。建立新型的美术批评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新型的美术批评模式绕不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以往的文字和图 像呈现出下列三种关系:一是从属关系,文字是图像的说明词,或 者图像是文字的附庸,所谓附图。二是并列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图书,有图有书。图文并置是中国的传统文体,它可以成为新批评 模式的参照。三是互补关系,互补是两者不即不离,互相配合,缺 一不可。如同古代的一些题诗画,图与文的关系若即若离、相得益彰。图文结合还可以形成包孕、互渗、连缀等关系,形成比文字修 辞格更多的格式。连缀关系类似于互联网中的“相关链接”,可以 罗列出很多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所谓互渗,是指文字、图片在内容上的相互支持,在结构上彼此依存。这种图文互动的文体,文字或 图片都不必自成系统:文字部分可以是跳跃的、不连贯的,图片与 图片可以是不相干的。包孕而互渗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生发。它比分工明确的双簧更加复杂微妙,可惜还没有被人研 究。只有探索新型的图文互动样式,才有可能切合当今的传播媒介 和阅读期待。个人电脑的内存由80G变成80T(1T即1000G),技术上 已不成问题。这将会使图像库如同字库一样,输出输入变得便捷。

批评还可以采用不要文字的极端形式,用图片和符号编排而成。需要指出的是,图文互动中的图片必须具备图片意识。在传统的纸质刊物中,图片的功能通常只是“立此存照”,缺乏让人回味的图片 意识。这类摄影图片孤立地呈现,只有图像志的意义,体现的只是 时间、地点、物象或人事;有图片意识的图像含有画外之意,或者 在特定语境中能派生画外之意。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艺术批评,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