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派美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是我中华民族艺术自我完善和繁荣的具体表现,是当代美术界一项宏大而艰巨的文化质量工程,对参与其中的组织者和艺术家来说,既是荣幸和使命,更是机遇和挑战。并对我们整个美术界和每一位艺术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美术界,由于充斥着浮躁的风气,不求甚解,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艺术市场的畸形,美术批评的弱化等现象,使文化和艺术的价值观呈现紊乱现象,严重制约和冲击中国气派美术体系的建立。因此,只有认真梳理和阐述清楚美术界出现的这些问题,加以甄别和研究,寻找和创造出适应中国气派美术体系建立的路径及环境,即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一、浮躁风气下的大师心态
改革开放给文艺界带来的最大好处即是艺术品进入了市场进入了拍卖行,使艺术品变成了商品变成了金钱。艺术界从此不再安分, 从行为到理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而一些基础作业都没有画成的年轻后生也以大师自居,办展览跑拍卖,做着成名成家一拍而成富豪的美梦。当代中国美术家的数量是惊人的,其急功近利,浮躁表现,梦想成为大师的心态在艺术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为早日成为大师,许多画者将精力用在了出花样、找符号、玩技巧的层面,放弃了深刻长效的修养磨练,发疯似地寻找表现自我的突破口,导致画坛一片浮躁,不求甚解,做作、作秀,故弄玄虚地大作表面文章。从表面现象看,美术界好似处在了创作繁荣期,但这个繁荣表现的仅是作品数量的众多,而真正反映精神内涵及形式美感的优秀作品却是凤毛麟角。
本来,梦想成为大师,是一个从艺者再正常不过的想法,长期艰苦的磨练,是成为大师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创造出值得后人称道的一批作品,也就是在学问和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并有众人的推崇效仿。大师级人物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大师既不能由几家拍卖行拍出,也不能由几个专家评选出来,更不能由一两个权威人物来钦定,而应是大众和社会整体的推崇。大师的艺术不应是孤家寡人,更不应是仅仅创造出了一种区别他人的符号样式。艺术的成功离不开文化的积淀、生活的磨练和认识、修养的提高,从艺者如果缺少了对专业的挚爱和深刻研究的执著精神,容易患上浅尝辙止不求甚解的肤浅病,绘画如此,理论如此,文学艺术等莫不如此。
当前画界浮躁心态是商品经济的作用,是艺术商品化,艺术品的交易买卖及价位高低造成的。欲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舆论宣传力度,大力提倡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抛弃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艺术行为,树立脚踏实地沉稳创作的艺术正气,潜心创作,勇于探索,不为艺术创作以外的诱惑所动,才是一个大艺术家所为。
二、艺术市场的畸形导致艺术价值评判的偏失
艺术品本身具有商品属性,而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不等于其艺术价值,这是艺术界尽人皆知的。但人们往往又将艺术品价格、价位看作是艺术价值的高低,这种误区在画界是“难得糊涂”,是认识理解上的清楚,行动表现上的糊涂。
艺术价值不等同于商品价值,收藏或购买价格只能说明其经济水平或购买力,这些根本不是艺术属性,不能佐证艺术水准的高低和优劣。艺术市场实则就是经济行为,是经济人出于经济运作和资本经营再生的需要,是一种经营赚钱的行为和市场操作,几乎跟艺术品本身无多大关系。一是艺术品的商品价值不是恒定的,是忽高忽低动态变化的;二是艺术市场价格是收藏家决定的,而藏家本身的审美欣赏水准不能代替其收藏艺术品的真正艺术水平,况且为了赚钱等经济利益,藏家往往会变为炒家,不择手段人为抬高作品价位进行倒卖牟取暴利;三是在现阶段的艺术品拍卖中,往往一些具行政职务的“名人”作品价位偏高,甚至历史上一些奸相佞臣,像大汉奸汪精卫的字也拍出了高价,就说明了当今艺术市场的追星捧“名人”的经济行为效应。火热的拍卖使画界一片浮躁不安,画家们无法潜心创作,绞尽脑汁挤市场,艺术作品的质量每况愈下,但拍卖行的拍价却越拍越高。画家的身价和作品的价值几乎全被几个收藏者所控制,艺术作品鲜活的生命被几个懂行和不懂行的藏家裁决,可谓悲哀!这些投向市场的资金不是出于真正喜爱这些作品本身进行收藏,而是出于转手倒卖获取高额利润回报,考虑更多的是经济资本因素,而不是相关的文化内涵艺术考量。然而,这种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价格涨涨落落的经济行为,却形而上变成了艺术价值评判的重要指标,这不仅混淆和干扰了艺术品的社会认知,更冲击和动摇了审美评价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