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乡情岭南——龙门农民画艺术初探
乡情岭南——龙门农民画艺术初探
作者:黄治成 谢先良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6-07

二、浓郁乡情,岭南风采

龙门地处广东省惠州市,面积2296平方公里,它是国家示范生态试点县、是中国的年桔之乡,是市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广东旅游强县,其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等品牌旅游形象正逐渐深入人心。勤劳智慧的龙门人还为龙门赢得了“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这些荣誉的取得当然要归功于龙门的农民画。

龙门农民画是首批被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龙门农民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下乡知青中的一些专业美术工作者开始组织、辅导龙门的一些美术爱好者进行墙报、黑板报和宣传画创作,其题材一般是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以及表现新农村的新人新风貌等内容,如集体生产劳动场面、一些好人好事的宣传等等。这些美术知青中就有原广东省画院的陈国勋、吴炳德,广州美术学院的汤集祥等人,可以说正是他们为龙门播下了农民画的种子。1979年,广东省艺术馆编印了《龙门农民年画》,龙门农民画开始扩大影响。1984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组”。1985年,改组农民画创作组,成立“龙门县农民画学会”。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龙门县“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称号。2004年,“龙门县农民画学会”更名为“龙门农民画协会”。2005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中心”。 2006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加大农民画人才培养力度的“一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龙门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门农民画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已经有几代人为之付出智慧和辛劳,其中我们必须提到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龙门农民画的代表人物谭池发。

1972年4月,谭池发(1939-2005)办起了龙门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这标志着龙门农民画真正开始。谭池发为原龙门县文化馆副馆长,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画培训班每年开班,每次一到两周时间,培养出了许多农民画家,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在龙门依然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家中,许多都是培训班的学员。谭池发对龙门农民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组织培训工作,更在于他领导学员们认真学习岭南的民间美术,探索出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岭南农民画创作风格。1982年,谭池发还组织带领龙门县的农民画家收集整理本地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从刺绣、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运用于新型农民画的创作中。这一时期,龙门的农民画才形成了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以风俗民情为题材的艺术风貌。他潜心带头创作,现存很多代表作品的原作者就是谭池发。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龙门农民画的影响逐渐扩大,享誉国内外。(谭池发也于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龙门地处岭南山区,是客家人和瑶族聚居的地方。此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一年四季草木茂盛、繁花似锦,盛产水果、大米、茶叶。我们在龙门农民画中常常会看到香蕉、木瓜、荔枝树、橘树、茶树等岭南特色的植物,也可以看到龙门地方特色的建筑,如古堡村落、客家围屋和瑶寨等等(见图4-9)。龙门地区的生产、生活场景也是龙门农民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如采茶、酿酒、饮蜜、对山歌等劳作场景,画花床、捡草菇、晒柿饼、做艾糍、打年糕等生活场面。具岭南风情的民俗活动也是龙门农民画的重要题材,如闹元宵、划龙船等节日风俗,婚嫁迎娶礼仪风俗等等。龙门县蓝田瑶寨村落特有的“舞火狗”活动是瑶族重要的传统礼仪,这在龙门农民画中也有表现,如黄伟平的《蓝田瑶寨舞火狗》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扮演火狗的是一群未婚少女,她们头戴草笠,身上捆满黄姜叶,被安排于画面中央的一团火球之中,周围各男青年也身穿瑶族特色服装,和她们一起载歌载舞。这幅画大胆的布局和艳丽的色彩,把龙门蓝田“舞火狗”民俗风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些岭南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带给龙门农民画浓郁的乡土气息。岭南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为农民画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与吸收的造型与装饰语言,使龙门农民画真正形成了具有岭南民间特色的艺术风貌。自1982年起,龙门农民画家开始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艺术,把木雕、刺绣、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因素引入农民画创作,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还将民间艺术元素和西方现当代绘画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农民画增添了些许现代艺术的气息。由于大量吸收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元素,使得龙门农民画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化、图案化和对称性等特征。

平面化不仅指农民画舍去了写实绘画中对立体感的追求,而趋向于平涂式的描绘;也指在画面构图方面不再顾虑任何透视的合理性,采取自由的平面化布局,不仅可以将画面中的形象上下左右任意安排穿插,还可以将人物旋转三百六十度,绕画面中心排列,甚至出现人物倒置的构图等(见图10-11)。牺牲学院派绘画的立体造型性而趋于平面化,是农民画形成自身形式语言的第一步。我们从潭池发70~80年代早期的几幅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一过渡的明显过程。从《渡口》、《田园》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较严谨的造型与透视关系,到《迎亲》,再到《农家妇》,其构图已变得自由、随意,更具装饰性和图案化(见本书图版12-16)。有关图案化的特征,似乎已毋庸多言,丰富的民间图案在农民画中随处可见。用具象的图形作为人物(或动物)五官的装饰图案,虽在其它民俗美术中也常见到,曾宝田等农民画家却将这种装饰性运用得十分巧妙(见图12)。传统的图案对称性和象征大团圆的图式也是农民画家们最喜爱的构图,它很好地表达了美满、和谐等概念,有些作品实际上就是一幅对称的图案(见图13-14)。由于深深植根于民俗风情的土壤之中,使得龙门农民画具有特别淳朴的乡土气息;由于农民画家们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使得龙门的农民画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富于岭南风情的文化品牌。

三、立体开发、多元化发展

如前所述,中国的农民画是在特定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乡土艺术。在失去了过去的集体经济支撑后,农民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机制的严峻考验。虽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与推广,农民画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喜爱,但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依然是每一个农民画乡及当地政府所面临的挑战。龙门的农民画在转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民画家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过去他们既是画家也是农民,如今龙门的农民画家几乎没再从事农村生产劳动,他们都加入了由县文化局组织的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还有些农民画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人提出了农民画创作身份的问题,说农民画家脱离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画出来的还是农民画吗?这对第一代、第二代的龙门农民画家来说,问题不大,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农村生活都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他们现在还是龙门农民画的主导力量,不过对于新一代的农民画家来说,他们已没有农村生产劳动的体验,许多经验与感受都是间接的,这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不过,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农民画创作中心通过组织农民画家下乡体验、采风等方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而且他们实际上仍生活在岭南的乡土风情之中,相对集中的工作空间也有利于画家们相互激发创作灵感。农民画最大的冲击应该来自于市场。虽然艺术市场对农民画的需求为农民画家找到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但市场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市场的选择,造成农民画家对销量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这不仅涉及到原创作者的版权问题,同时也造成农民画的价格很难提高,因此画家们更无暇进行原创。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第一,通过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原创;第二、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尊重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原创性是农民画的生命力所在,鼓励原创实际上是解决农民画自身的发展能力问题。

龙门县委县政府通过多年来开拓性的努力,正探索出一条令人鼓舞的发展之路,他们将农民画的发展计划与当地发展环保旅游经济的战略有机整合在一起,将农民画作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扶持引导和宣传推介。不仅组织农民画家集中创作,为其开拓市场,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农民画,发展农民画的衍生产品。我们走在龙门,深深感受到农民画乡的气息和氛围,不仅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行业以农民画作为其地域特色,还通过民间投资兴建了一座集研究、交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龙门农民画博物馆(见图15)。如今“龙门农民画艺术节”正在申报筹备中,龙门农民画博物馆也即将完工开馆,龙门农民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和经济上的大力扶持,我们有理由相信龙门的农民画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李小山:《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2. 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龙门农民画发展情况汇报》,2006年。
3. 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龙门农民画发展论坛语录》,2008年。
4. 王德聚:《对日照农民画创作培训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5. 孟云剑、杨东晓、胡腾:《共和国记忆六十年·编年纪事》,中信出版社,2008年。
6. http://www.farmerpainting.net (中国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户县农民画大事记)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农民画,龙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