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支撑中国当下创作与批评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鲍昆:作为文化启蒙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整个九十年代其历史任务基本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再从纯艺术本体史角度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批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因为留给艺术家进行“创新”的空间实在不是很大了。当然数码时代以来,又给艺术创作开拓了巨大的空间,但这指的不是利用数码技术把原有的传统艺术模式数码化,而是指的全新的数码概念下的完全迥异于当下的新艺术。在这个过渡时期,艺术批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终结艺术作为以先独立于生活话语之外的状态,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强调艺术生产者(创作者)超越艺术的狭小视界,将自我与公共价值观缔结更为紧密的关系。
6, 人格是不是判断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维度?
鲍昆:当艺术超越了艺术本体话题,进入到公共视野的时候,人格就是艺术家非常重要的考评指标了。人格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概念,根本就没有一个离开了公众评议视野的“人格”。在艺术全面观念化的当下,人格更是艺术和批评之中重中之重的指标维度。
7,中国当代艺术的诉求和标准是什么?
鲍昆:前面已有阐述,不赘。
8,中国当代艺术在三十年社会发展历程中的角色及实效是什么?
鲍昆:中国当代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滥觞到现在,从本体上粗略的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中国当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启蒙的意义,是变革的中国的吹鼓手。不过在社会效果上却并不理想。看似热闹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广大的社会公众看来还是一个艺术圈子内的现象,甚至认为是一个新兴的财富产业。它不但没有全面地影响到公众的文化生活,甚至没有影响到作为文化基础的教育。这种脱节的原因非常复杂,和我们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以及传统意识形态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精神上没有找到和中国历史现实务实的契合态度有关。众多的中国艺术家迷恋的是方式和样态的“当代性”,恰恰缺少当代艺术基于现实主义出发的”观念性”。许多艺术家为了迎合西方人冷战口味的市场,大量生产话题陈旧和政治上安全的旧观念性作品,对鲜活生动的中国现实却提不出引人注意的艺术性主张,这种缺失了对现实具有挑战性的“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伪当代艺术,是一种适销对路的商品,虽然它们摆足了当代装饰派头。
9,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鲍昆:作为艺术进化史维度启蒙革命一波的当代艺术潮流已经落潮,作为市场宠儿的伪当代艺术现象也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出现而忽落冰窟,其间的两代艺术家曾经因此而浮躁的情绪也不得不冷静了。和那个骑着人力自行车却要解决乘汽车痛苦的模仿学习式的假当代时代不同,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开始真正让中国艺术家感受和体验当代性的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才获得真正的当代动力资源。无论是手段方式和材料物质条件,都为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最好的繁荣条件。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当代艺术的主体–艺术家的思想意识问题。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要求,是一个从艺术出现伊始就有的老生常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格要求。应该从当代艺术观念性的角度提倡艺术家知识分子化,以使中国未来的艺术具有更强的公众性。另外,真正有前途的中国艺术,必须把艺术和市场商品区隔评价,不能总是混搭地乱弹。市场是媚俗的,其商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不是主要的。需要一个具有更宽广文化视野的批评家队伍,能够超越封闭的本体艺术学来推动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事业的进步,让其成为未来中国进步文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