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当代艺术批评进展的一些认识
1.格林伯格
我们对格林伯格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理解才刚刚开始,研究还远远谈不上。纵观美国20世纪美术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当可发现格林伯格一人就占了半壁江山。
1)格林伯格代表了现代主义理论与批评的法典化,是一个集大成者。
2)格林伯格之后的新近理论与批评的进展,至少有一半建立在对他的批评之上:列奥施坦伯格、罗莎琳克劳斯、哈尔福斯特、阿瑟丹托。(还有一半则建立在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上)
因此,格林伯格本人就构成一部“格林伯格批评史”,理解这部批评史,就理解了美国半部现代艺术批评史。
2。列奥·施坦伯格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曾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杰明·富莱克林讲席教授(现已荣休)。他是著名文艺复兴艺术史专家,也是最杰出的20世纪艺术批评家之一。著有《文艺复兴艺术及现代健忘中的基督的性征》、《米开朗琪罗最后的油画》、《列奥纳多永远的最后晚餐》、《遭遇劳森伯格》、《另类准则》等。由于他对美国艺术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哈罗德·罗森伯格一道,被称为美国“文化三山(伯格)”。
藉着《另类准则》(Other Criteria)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批评文集,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以至于读者情不自禁地要疑惑艺术鉴赏与批评中是否存在着简单易行的方法、逻辑或秩序。本书初版于1972年,如今已成为20世纪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无可争议的经典。
施坦伯格的学术背景与主要观点
1)施坦伯格主要作为一个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专家,介入当代艺术的批评。他的基本路径是图像学方法。尽管他对文艺复兴及其后的西方绘画中有关基督性征的图像学研究,激起了争议,但他的影响力从以下事实可见一斑:1983年夏,《十月》杂志用了整整一期的篇幅,讨论他的这部著作。这一背景有助于理解,图像学是如何正好构成作为美国50、60年代主流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模式的形式主义的对立面的。
2)《另类准则》一文是施坦伯格批评思想的纲领,后来成为同名批评文集的总书名(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年初版;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版)
3)该文在简短的序言部分后,分为8个部分。但从其主旨来看,其实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破,下篇是立。上篇主要欲破除以格林伯格为代表的美国形式主义批评思想,下篇则提供他自己的“另类准则”。
4)他对形式主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点:
i. 缩小参照的范围一直是形式主义思想的自命的任务,不过其中仍有一些艰难而又严肃的想法。……这种尝试是要通过将单个变量孤立出来,以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规训艺术批评。艺术的“本质目的”——随便你称它是构图的抽象统一,还是别的什么足以阻止它坍塌或游移不定的东西——被假定为可以从所有艺术品当中抽离出来。
ii. 一个更大的反对意见关系到格林伯格对前现代艺术的处理,这需要加以讨论是因为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是在与老大师们的对立中界定自己的。假如这一对立变得不稳定了,那么现代主义也许需要重新加以界定——由另类准则来加以界定。
第二个反对意见,在我看来,是施坦伯格全文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因此需要单独加以考察。
5)施坦伯格对格林伯格的主要批评
施坦伯格对格林伯格的批评集中在后者的一个主要观点:老大师的错觉主义以艺术掩盖艺术,掩饰艺术的媒介特征,欺骗观众;现代主义绘画以艺术揭示艺术,突出艺术的媒介特征。
他的论辩策略是:首先,他提供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事情并非如此,老大师们的错觉主义并不掩盖媒介特征,相反,他们以各种手段突出绘画的虚拟特点。
其次,他也以现代主义绘画中的新类型的错觉主义,说明现代主义倒过来并不缺乏错觉,只不过是一种新型错觉罢了。
6)对施坦伯格的一个简短的评论
施坦伯格是最早公开批评格林伯格的人,而且批得相当有力。但施氏的批评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无视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独特的历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格林伯格的历史意义。他将格林伯格置于15世纪以来的全部西方艺术史中来加以观照,这种方式既有其有效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正如施氏在文中批评格林伯格不该使用康德来将现代主义理论化时所表明的那样,施氏的方法很有可能演化成一种貌似历史主义的非历史观:按照他的逻辑,康德提出的理性的自我批判,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理性的自我批判,至少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时代,正如尼采曾经认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