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现代主义的“复仇”——格林伯格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复仇”——格林伯格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作者:何桂彦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08-13

显然,如果在三维空间中物品要成为一件艺术品,就需要艺术家借助其它的手段来掩盖这种“在场”,使人们不再将它看作是“物”,而是当作是艺术品。在格林伯格看来,极少主义艺术家正是通过作品的尺寸、体量的大小来掩盖自身的“在场”感。只不过这种方法仅仅是一种策略,跟美学无关,是没有审美意义的。

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有意义的呢?格林伯格谈到了现代主义雕塑利用“形式的自律”性和“视觉性”的表达来掩盖自身“在场”的方法。格氏在梳理从毕加索以来,经过俄国构成主义、布朗库西,再到史密斯、卡罗(Anthony Caro)的传统时谈到,西方现代雕塑最终实现了形式的自律性。他认为,为了让形式进入一种“纯粹”的自律境界,雕塑就应该强调它的视觉性(visibility),让形式与视觉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一旦这种结合得以实现,雕塑的形式表达就会没有形体、没有重量,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只存在于视幻觉中。同时,

“新雕塑”作为现代主义视觉艺术的代表就取决于它摆脱了自身的“物性”。不像一座建筑物,一件新雕塑除了自身的重量外,不再负荷其它的重量,也不像绘画那些,必须依附于其它事物。它在观念和实质上都是独立存在的。在这种自足(self- sufficiency)的情况下,雕塑的每一个可以想象、可以感知的元素都完全属于艺术品,现代主义者的美学实证观念得以完美的实现。这种属于新雕塑(也只有雕塑)的自足特征,正是现在绘画和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地方。[28]

由于消除了自身的“物性”特征,以及将材料产生的触摸感(tactility)降到最低,雕塑的视觉表达与自律的形式就遮蔽了自身的“在场”。

然而,不管是斯特拉的“你看见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还是贾德的“明确物体”,他们的创作不仅没有“掩盖”作品的“在场”,相反,将实现“物”真实的“在场”看做是极少主义艺术追求的目标。同时,他们还赋予“在场”以新的特征:首先,这种“在场”并不是自律的存在,而是与物体身处的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共同形成了一种“剧场”关系。其次,除了物体的“在场”以外,极少主义艺术家还强调观众的“在场”,即将观众看作是作品意义表达的一部分。也即是说,由于观众可以在空间中自由地穿行和观看,于是观看的“时间”性和感受的“身体性”也将会作为一种新型的审美范畴凸显出来。显然,和现代主义雕塑通过形式自律与视觉性的表达刻意“掩盖”自身“在场”的方式截然不同,极少主义强调的反而是双重的“在场”,即主体(观看者)——客体(作品的“物”)身处于一个相同的时间——空间中。

或许,在格林伯格眼中,极少主义是否代表着一种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并不重要,是否是一种“好设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艺术创作的观念本质上是对他提出的现代主义理论的颠覆。因此,与其说格林伯格是在批判“新艺术”,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批评理论辩护。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格林伯格批判、诋毁、否定极少主义的行为实际上是要达到为“现代主义复仇”的目的。

注释:

[1]参展艺术家包括:Carl Andre, David Annesley, Richard Artschwager, Larry Bell, Ronald Bladen, Michael Bolus, Anthony Caro, Tony DeLap, Walter de Maria, Tom Doyle, Dan Flavin, Peter Forakis, Paul Frazier, Judy Gerowitz, Daniel Gorski, David Gray, Robert Grosvenor, David Hall, Douglas Huebler, Donald Judd, Ellsworth Kelly, Phillip King, Lyman Kipp, Gerald Laing, Sol LeWitt, John McCracken, Tina Matkovic, Robert Morris, Forrest Myers, Peter Phillips, Peter Pinchbeck, Salvatore Romano, Tim Scott, Anthony Smith, Robert Smithson, Michael Todd, Anne Truitt, William Tucker, Richard Van Buren, David von Schlegell, Isaac Witkin, Derrick Woodham.

[2] 格林伯格对当时新艺术的讨论包括:1963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演讲——“波普艺术之后”;也包括一些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它们的题目是“当代艺术的状况”、“今天的艺术”、“波普艺术”等。参见James Meyer:Minimalism-art and polemics in the six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p.304.

[3] Clement Greenberg:Recentness of Sculpture,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252.

[4] Ibid,p.252.

[5] 在这里,“非艺术”这个概念也包括了“达达”、“新达达”那种“反艺术”(anti-art)的内涵。

[6] Irving Sander:Form Avant-Garde to Pluralism,Hard Press Editions,2006,p.191.

[7] 沈语冰:《20世纪美术批评》,中国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8] 芭芭拉·罗斯(Barbara Rose,1938-)美国著名批评家,极少主义的支持者,1965年发表了著名的《ABC艺术》一文。1961年与斯特拉结婚,1969年离异。代表性的著作是《1900年以来的美国艺术》(1967)。

[9] 露西·里帕德(Lucy Lippard,1937-)英国人,记者、活动家、策展人、批评家,也是最早支持波普艺术、女性艺术的批评家之一。共出版了20余本当代艺术方面的著作,代表性的有《波普艺术》(1966)、《超现实主义的艺术》(1970)等。

[10] 劳伦斯·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1926-1990),英国著名批评家、策展人,1954年提出了“波普艺术”这个概念,积极主张大众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结合。1961年,阿洛威前往美国;1961到1965年间任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策展人,对美国波普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 Clement Greenberg:Recentness of Sculpture,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252.

[12] Ibid,p.253.

[13] Ibid,p.254.

[14] 参见John Canaday:“Pop Art Sell On and On—Why?”,The New York Times,May 31,1964.

[15] 利奥·斯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美国当代艺术史家,曾任亨特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史教授,主要研究文艺复兴与西方现代艺术。1972年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文《其它的标准》(Other Criteria),倡导一种不同于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的研究现代艺术的方法。

[16] Quoted James Meyer:Minimalism-art and polemics in the six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p.215.

[17] Peter Selz:“The Flaccid Art ”,Partisan Review,(summer 1963.)repr. in Madoff,Pop Art,p.98.

[18] Clement Greenberg:Recentness of Sculpture,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254.

[20] Ibid,p.255.

[21] Clement Greenberg:Complaints of an Art Critic,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265.

[22] Ibid,p.265.

[23] Ibid,p.267.

[24] Ibid,p.267.

[25] Clement Greenberg:“Modernist Paintin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92.

[26] Clement Greenberg:“Necessity of‘Formalism’”,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3, (Autumn, 1971), p.171.

[27] Clement Greenberg:Recentness of Sculpture,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256.

[28] Clement Greenberg,“The New Sculpture”,Art and Culture,Boston, Beacon Press, 1961, p145.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格林伯格,现代主义,极少主义,批判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