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是个大题目。因为在西方,“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美术类型,那么,它就应该匹配相应的美学理论。
在国内,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介绍有很多,在中国的理论界甚至颇为热门,有不少学者以此作为研究课题,常看到有相关的文字发表出来。可是,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论介绍和研究却少到不应该。这对于处处提倡和世界接轨的中国,是一个很不协调的情况。
与此同时,人人都在抱怨,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很“红火”,但是美术理论却非常“孱弱”。比如,今年《美术观察》第五期上展开了一个“美术批评建设的途径”的讨论话题,主持人提到眼下“批评生态的混乱与无序”,希望寻求当代美术批评的“共识”。这个提醒是必要的,由于缺少共识,中国迄今为止还拿不出真正意义的艺术批评和理论去与国际对话,结果,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在国际上是缺席的。
这就给中国的艺术史论工作者提出了任务,我们应该花力气去介绍和研究函方当代艺术理论。因为大家都看得到,在西方文化长期得势的情况下,认真地研究西方是绕不过去的事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年来中国艺术理论基本是一直处于西方艺术理论模式的笼罩下。若想超越,至少要先弄懂。显然,在没有真正弄懂西方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唯唯诺诺地跟着,很难做出真正建设性的行为来。实际是,越跟得紧还越被瞧不起,西方有艺术史论学者已经向我当面流露了这个意思。【1】所以,真正弄懂西方是第一步。
弄懂西方,我们需要的是:心思单纯,态度诚恳——就是一心一意把一件事情真正弄清楚,此外无它。我们不需要的是:不必起劲地搬弄西方的新名词,新标签,仿佛高深有学问,这实际是拉了西方的大旗做虎皮。大家应该都看得到,新名词搬弄越多,水被搅得越浑,这对谁有好处呢?要知道,西方人对艺术的理解其实也有限度的,他们的艺术史论看着虽是结构精致繁复,头头是道,在这些背后,清清楚楚地存在着软肋。我们研究它们,就应该去抓其中的要害,而新名词并没多少重要——他们自己先就被这些繁复的名词定义害得要死,在它们中间跑得气喘吁吁,怨声载道,【2】我们中国人还愿热衷地跟着,自己受累,也让所有的读者受累,真太傻了。
了解西方,我们是需要虚心的,但大可不必胆怯。我们中国学者,首先不是弱智——我们的脑袋好使着呢;其次我们不是一无所有——我们拥有来自本国文化传统的法器,但只管搁着不知道用,“靠着米囤饿死”,这该怪谁去!
以上不过是牢骚,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什么是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这项工作可以从了解两个人下手,一是德国学者贝尔廷(Hans Belting),【3】一是美国学者丹托(Arthur C.Danto),他们两个该算是这个领域中的旗手,是他们先干所有的西方艺术史论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现代主义艺术终结了。那时,所有西方艺术史学者都还沉湎于现代主义的成就中,为此写出一本又一本专著,而对于60年代后种种离奇出格的艺术创作,他们宁可认为它们是现代主义的延伸而已。可丹托和贝尔廷却共同看出,一个截然不同于现代艺术的新事物出现了:当代艺术。
一、西方当代艺术的定义
今天在西方艺术史中,“现代艺术”(Modern Art)和“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已经从原先只表示时问的概念转化成艺术类型的专有名词了。在英文中,这两个词若不大写,还是当普通名词,指涉时间,但它们一旦与“艺术”连用,而且开头用大写时,则是作为专有名词,指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虽然英文中用大写来表识“当代艺术”尚未被最终确定,但丹托已经建议说,可以把“当代”一词用大写的方式——“Contemporary Art”——来作为特殊名词使用。因为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被大写的“当代艺术”一词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艺术范围内通行。比如你在美国问一家画廊:你们经营什么艺术,画廊可能告诉你,’我们画廊主要是经营“当代艺术”的,隔壁那家是经营“现代艺术”的。那么立刻就能知道,被问的这家画廊经营观念艺术作品,隔壁则是经营形式主义作品,区别就在这里。
这就是说,“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西方清清楚楚地指向两种不同的东西。我们须知道,西方现代艺术一路发展过来,在某个时期,某个地方开始分又,然后生长出另一种东西——“当代艺术”。于是,纵观西方艺术,它从开始发展直到今天,就大分类而言,有三大类型: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古典艺术指的是从希腊开始并繁茂昌盛的写实艺术,虽经过中世纪沉寂,但到文艺复兴再度繁荣发达,乃至成为西方的固定标准(学院派)。它延续千年,成为西方艺术屹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特色文化类型。
现代艺术主要是指从l860年到l960年这一百年中出现的艺术。这个分期是被写进了英美大学的“20世纪艺术”的教材中的,就像西方学者(Charles Harrison)在其中所指出的:“到6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理论和批评发现他们已经举步唯艰,或者已经遭致浓厚的敌意。现在用事后的聪明来重看那段时期,那时的各种突发事件,宣言声明,倾向于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标识:现代主义的衰退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如今在英语的艺术史和批评史中,对于现代主义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无论从西方艺术的潮流还是从历史阶段来看,它都被定义成从1860年代开始到1960年代结束。”【4】
现代艺术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我们在了解这样的分期时,同时也应该知道,分期是为了书写历史的方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不就意味着到l 860年时,古典艺术就消失了,或者到l960年时,现代艺术就彻底终结了。直到现在,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也一样可以存在,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是作为一个品类存在了。
三者的分期如此,其定义是: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写实,美学定义是美。它是一项集体主义的宏大事业。现代艺术的特征是脱蕊写实而走向变形抽象,自由地创造各种个性化风格。因此它的美学定义是个性——从发展艺术家的个性,到强调艺术自身的个性,即让艺术独立。
而当代艺术的定义却不能用三两句话来打发,因为它实在是边界模糊,而且手段任意,它不仅没有一个属于自身的风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学主张。因此理解把握当代艺术是一件远比把握前两者更难的事情。这个事做起来有多困难呢?西方学者麦克丹尼尔(Robertson McDaniel)在他编撰的《当代艺术中的主题——l980年后的视觉艺术》(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Visual Art after 1980)一书的开头很形像地描述道:“记住了,打算读这本书,你得做好准备,你所期待的向来习惯的艺术概念——它的定义啊,意图啊,宣言啊——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你想了解这一点,不下点力气还真不行。我们要求你必需积极地投入,你若想掌握这部份新知识的话。你可别指望在读这本书时,好像坐在雪撬上那样,靠着地心吸力顺势滑动,就把你带到终点了。这儿,如果你想看到新的思考视野,你得跟着我们爬山!千句话,万句话,当代艺术最出色的贡献是:一个全新的思考和视野。”【5】
的确如此,当代艺术是全新的思考和视野。有一个事实我们应该人人都看得到,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波普艺术,其后的偶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没有一个是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可以解释的。因此,它只能是另一个东西了。这“另一个东西”被西方学者伍德(Paul Wood)概略地定义成:“这些不同的活动在整个文化中处于各种不同位置上,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唯有:它们都不同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对手段在意的做法,以及它们都共同强调观念的做法。”【6】
这个定义,也许太笼统,但问题不大。重要的是,读者对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无论有多少争执,理论,说法,在心里都最好要装着这样一个大图像:西方当代艺术就是翻过一道山,把过去撇在了身后,眼前已经是一片新的风景。不能把握这个大图像的人,只会在各种理论中跑来跑去,跑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站在什么地方。这种事倍功半的事,千万别做。
要弄清楚西方当代艺术的大图像,显然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艺术实践上去证明,另一是从理论上去阐明。艺术实践的证明,对读者比较容易,因为,中国已经大量介绍了西方在1960年之后所有各种奇怪的“非艺术”的艺术,除了俗物、商品、垃圾、瓦砾做成的“艺术作品”,乃至人的身体、日常行为、大地、表演等等都做成了“艺术作品”。我们都知道,艺术走到现在,早已经是把非艺术放进去了,甚至能把生活本身都放进去了。“艺术等于生活”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流行于艺术界已经超过半个世纪,艺术的不美,艺术的平凡普通,艺术的怪模怪样,艺术的莫名其妙,已经是人人接受的现实。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创作一件美丽的,或者有趣味的物质对象的活动了——诚然,做美丽有趣之物在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并没有消失,但它们肯定已经被边缘化,而艺术的主流却是明明白白地往另一个地方去了。它去的那地方,它之所以要去的那个地方,正是我们要花力气弄清楚的。
这就是理论做的工作,这就进入了本文正题: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下面,我们先介绍德国学者贝尔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