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当代艺术”话语的规范
“当代艺术”话语的规范
作者:杜曦云    来源:    日期:2010-08-30

三.当代艺术的主要症结

当代艺术,应是以艺术的本体性为基石,以对真理的把握与拓展为根本宗旨,对各种问题的多维度、多层面关注与介入。否则,任何各执一端都难免流于片面、浅薄、狭隘、短视乃至虚伪。真理的临时合理性,是因为特定时段、地域的人都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如果对自身的局限性视而不见,却很容易导致不思进取和偏执排异。当人无视自己的有限性和真理的无限性,一味自大、自满时,对未知的好奇、尊崇之心消失,“光照在黑夜里,黑夜却不接受光”,甚至不承认有光!此时,就是“当代性”丧失之时。当然,如果是心知肚明的不求进取或混淆视听,则更走向“当代性”的反面。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当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清晰准确的规范,流于模糊含混。以致仅凭流行于当代的形式、题材或论调等就可具有合法性——大众就是合法、平民就是合法、草根就是合法、边缘就是合法、底层就是合法、反传统就是合法、反西方就是合法、反体制就是合法、反官方就是合法、反市场就是合法……如本文开篇所述,这其实是认识论上的简单粗暴、价值论上的相对主义和内核的虚无主义——存在即合理,当代即合理;当代之所以合理,只因为它是当代的。

存在仅仅是存在,是一个涉及时间、空间的描述性概念,并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其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如果大众、平民、草根、边缘、底层的某些诉求是庸俗、浅薄、卑鄙、猥琐、淫邪的,为什么赋予它合法性?如果传统、西方、体制、官方、市场有可取乃至经典、深刻之处,为什么不赋予它合法性?

片面、浅薄、狭隘、短视等的凸显,根本原因是缺乏终极追问,以致内核的茫然或阙无。当下的当代艺术主流取向,即不左右看(观照局部与全局),也不前后看(观照过去与未来),更不上下看(观照宇宙与个人),导致不识大体、目光短浅、缺乏高度与深度。具体体现为:片面的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短视的只顾眼下,缺乏历史意识,既无对传统、历史的深刻思辨,又无远景目标与规划;既对浩瀚而未知的外在领域缺乏好奇与敬畏之心,也逃避对内在于自身的深层因素的穷究。也因此,使它没有向未知领域的拓进,泰半是本学科或其它学科已知话语的简单重复,致使创造性匮乏。

伪“当代”艺术的泛滥,也是非常明显的。今日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正大量充斥着越来越流于媚俗的伪当代艺术,尤其在面对市场的诱惑和官方的操控之下。这些主要在小资文化场域中流行的伪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矫饰、肤浅、媚俗、麻木、犬儒症候群的集中发作,并主要体现为麻木式缺席(止于呈现某一现象、问题而并不表态)、暗许式暧昧(于半推半就、似拒还迎中将自己置于与其作品所呈现的现象、问题的一种喜剧性的调情与亲密关系中)、犬儒式戏谑(用鄙俗消解其所针对的具体现象、问题的同时,其它严肃、深刻、崇高的文化追求也都连带地被调侃、嘲弄和亵渎、消解)、明迎式肯定(大张旗鼓地炫耀种种缺乏自我审视与反思维度的超平面欣快症候)。

而那些力倡介入社会、政治领域的当代“艺术”,其情可嘉,其效堪忧。首先,它忽略了艺术的更多元、更深刻的指向、功能、作用。其次,基于前文所述原因,它有文化批判的冲动与姿态,却没有深层介入和发挥实效。那些既在把握艺术本体性方面麻木、单调、肤浅,又在社会学、政治学领域被扫地出门的流亡者与浪荡子,流窜和混迹到艺术领域,一厢情愿、不由分说地跨学科,却轻视了艺术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只有以“重要的是艺术”为基点,才可能达到“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实效;否则,只能是削弱或缺乏实效。“‘遵命的艺术’最终意味着旨在改造根本性的政治态度,但却经常失败的那种艺术(意是而实非)。而‘自主的艺术’则是并不旨在改变人们的政治态度,却改变了政治态度的那种艺术(意非而实是)” (20)而且,对社会、政治维度的高扬与对个人维度的贬抑,也导致了当代艺术的片面化。就象当代艺术在进行对外批判时,忽略了对自身的批判。

对那些因“对持续与完美的渴望”而对当代艺术抱有真诚激情的人而言,对当下的“当代艺术”的批判是一种自我批判,其目的是让当代艺术维持它理应享有的尊严。而且,在对当下的“当代艺术”症结进行剥析的同时,亟需的是建构更具合法性的当代艺术,边破边立。而无论破或立,仅靠真诚的激情(在这个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它变的越来越稀有、奢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智慧的参与而非愚笨,如此才有望把握到“全然真正在场的真理”这个前所未有地难以捉摸的目标。

在未来,此时、此地的我们所建构的当代艺术成为了过去。那些在过去曾经存在却不合理的“当代艺术”,已被历史所贬抑或消亡。那些在当下正在存在却不合理的“当代艺术”,也将被历史所贬抑或消亡。我们只有尽可能合理的致力于今天,才有资格预期一个更为合理和美好的明天。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未来既可能是成功与救赎的来源,也可能是混乱与衰败的来源。(21)正视今天,远眺明天,而昨天依然挥之不去。

注释:

(1) Adorno,Aesthetic Theory,p.34

(2)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载《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4-485页。

(3)同上,第484页。

(4)同上,第476页。

(5)《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6)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载《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04页。

(7)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p.19

(8)《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9)同上,第288页。

(10)参Henry E. Allison, Kant’s Theory of Taste: 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 sthetic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Paul Guyer, Ka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Freedom: Essays on Aesthetics and Mor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133.

(12)《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13)同上,第300页。

(14)同上,第300页。

(15)Arthur Danto,After the End of Art,pp.XIII-XIV.

(16)Ibid,p.12.

(17)《福柯的生死爱欲》,米勒著,高毅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394页。

(18)《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夏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187页。

(19)《消费文化》,西丽亚·卢瑞著,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20)《20世纪艺术批评》,沈语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21)《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沈语冰,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上一页  1 2 3 4 
关键字:当代艺术,话语,规范,合法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