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吕澎:对“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历史陈述
吕澎:对“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历史陈述
作者:吕澎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0-11-01

2010年8月1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由中国当代艺术院承办的“建构之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那些曾经以反叛和前卫姿态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集体在代表国家或者官方意志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次展览——第一次是1989年2月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官方机构的操作下,那些曾经表现出自由精神的艺术家不得不站在美术官员的后面,机械地与他们共同制造“和谐”——一个官方使用而不是佛教含义的词汇——的场面。展览次日,组织机构还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可是,展览中的作品连同学术会上关于“什么是当代艺术”或者“当代性”的学术话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议论,在媒体上,除了零星的批评与指责,也很难读到对这个事件富于历史经验的分析,至于那些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他们各自的处境、思想与以后的目标同样也是难以取得一致的,种种现象表明,人们因判断上的困难和内心复杂的纠结而显得非常疲倦了。

之前两年多里,批评的声音集中在资本与市场对当代艺术的侵蚀上,而这些大多数卓有影响的艺术家被怀疑和指责为与资本和市场有不正当的关系,至少,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向资本与市场投降。现在,他们又接受了官方的“招安”并在官方的控制下参加赢得虚假恭维的展览“建构之维”,在那些激烈甚至愤怒的批评者看来,这些艺术家已经处在资本与权力的双重控制下。批评中隐含的激烈程度是如此地充满非理性的敌意,不仅艺术家们在此刻的行为遭到了指责,他们过去那些具有普遍影响的艺术也似乎成为质疑的对象。同时,人们在“建构之维”的开篇序言里仍然能够读到政府官员对参展艺术家曾经的艺术的批评之词。于是,缺乏历史经验和明确立场的人很难看清楚这个事件所包含的那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

2010年8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在北京成立,成立大会上画院院长杨晓阳宣称:将通过国家画院整合中国美术资源,打造新的“国家美术队”。

有趣的是,在近年来表现出野心勃勃、试图建立批评新秩序的一些年轻批评家没有参与对这个事件的讨论,他们绕开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类涉及权力、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敏感问题。可是,他们却也没有避开资本的训斥,当他们在嘉德投资的展览学术会议中听到资本的傲慢之词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自信地给予当场反击(1)。同时,不少人在“当代艺术院”这个事件上保持沉默。结果,这个事件的历史价值就被民间的愤怒、同行中的嘲笑、激进分子的指责、官方的利用、朋友的误解、批评家的沉默、艺术爱好者的茫然以及艺术家内心的难言之隐给遮蔽了。虽然这些不同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原因,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切的一切究其最后,都是由于这三十年的改革中的体制及其意识形态问题给导致的:道德感、理解力、同情心、价值观、艺术理想、协作思想更不用说牺牲精神,统统被粉碎了,所谓的个人主义立场,或者从德勒兹这类西方人那里弄来的一个词,也大致成了“丛林法则”的工具。可以很明确地说,当代艺术院既是这个背景的产物,也是构成这个背景的一个因素,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问题,正好被揉在这样的背景里。

正当人们对每天在媒体上出现的对泥石流自然灾害、“伊春空难”、“绿化作假”事件(2)没有停顿地报道感到疲倦的时候,9月,艺术界的人们通过媒体得知:由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七个分院构成的中国国家画院于8月3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个新设机构被认为是改革的结果。之前几年里,艺术家陈丹青、吴冠中以及网络上的批评者对现有文联、美协、画院的体制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这多少逼迫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在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画院往哪里去的问题不可回避。画院若没有作为,就该解散,如果不正视新形势的新要求,画院的生存受到质疑将是一种必然。”作为艺术机构的官僚,杨晓阳没有说明什么是画院应该有的“作为”,他声称他与他的同僚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决定要把这个实际上在制度上没有任何改变——资金来源仍属国家划拨而人员来自官员指定——类似“央企”集团重组的画院“做大做强”。的确,“做大做强”与这个国家经济领域里的口号的确非常一致,这种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的口号让人们不知所云,不同的是,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容易对“做大做强”的经济来源——人们已经很清楚那是纳税人的金钱——及其使用与分配方式的合法性表示质疑。无论如何,杨晓阳说,中国画院要“迅速凝聚全国最高水平,组成美术的‘国家队’,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时,“国家队”一词与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罗中立半个月前曾说过的要组建一支“当代艺术国家队”的话形成了呼应。这样的呼应被媒体理解为中国画院与中国当代艺术院构成官方美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的联合。“体制内外的艺术,从前在同一块疆域里并行多年、井水不犯河水,有如艺术的两个江湖,如今在一个文化战略的糅合下渐成一体。”(3)在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没有丝毫改变的背景下,没有人对模模糊糊的国家文化战略提出公开的质疑,也很难理解不同意识形态标准的艺术家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联系,不过,质疑者将更多的指责仍然放在了那些参加进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当代艺术家身上。在不少年轻艺术家眼里,那些曾经具有批判精神的艺术家已经放弃了当初的立场,他们已然成为过去。

国家画院即将举办大型展览,鉴于它的资金来源、决策机制、组织结构与操作系统与旧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没有本质的区别,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第二个美术家协会诞生了。

注释:

(1)2010年7月,由嘉德拍卖投资的“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在北京举行。青年批评家门在在北京时代美术馆37层举行(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中环世贸D座)举行了一场学术研讨会。由王春辰、刘礼宾、何桂彦、吴鸿、杜曦云、杭春晓、段君、盛葳、鲁明军、鲍栋十位青年批评家参加。尽管讨论会的题目涉及到“一、提名展的展览模式在现时阶段下存在的必要性问题。二、青年批评家与当代传媒的新型关系。三、青年批评家群体认识论上的合一性、批评方法上的差异。四、第四代批评家的理论研究与展览实践四个极具当下学术探讨性的话题”,但是,仍然是嘉德在线CEO陆昂的“我一直都说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让人吃惊。不过,在场的批评家没有对她的话表达任何异议。之后,批评家程美信说:“这显然是神化市场的强权话语。吊诡的是,她的话竟是对‘第四代’中国批评家的集体训言,假如这些年轻批评家具有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话,应该义不容辞地站起来批评这种市场‘神话’。”(“市场何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日艺术网 2010-7-21 9:49:28 作者:程美信)

(2)8月,新闻报道陕西渭南华县一些山崖的石头被涂上了绿色的油漆。华县国土资源局矿产办李主任说:“这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就这样弄了,从网上找的,从外地学的经验。”(9月2日《南方都市报》) 之前,就有云南富民县油漆“绿化”山坡,昆明宜良县要求给公路两侧的坟墓刷绿漆;在广东的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中,也发现有地方用刷绿漆冒充绿化;另据报道,在福建一些山区,在裸露的山坡上刷漆已成为普遍的做法。

(3)“‘当代艺术国家队’与‘美术国家队’”渐成一体  2010-09-02 10:24  来源 :东方早报。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吕澎,中国当代艺术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